《见萤火》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杜甫古诗:见萤火更新时间:2017-04-07
黄生认为:“此借萤火以纪侯耳,非专咏萤火也。”此诗前六句都在写萤火虫,末二句突然说到“发愁”,还叹息不知道明年能否回到故乡,显得有些突兀。况且这里的萤火虫看起来生动活泼,不像晚秋时的样子,也无法作春生秋死之叹。王嗣奭指出:“本意全在末二,借萤发端,正诗之兴也”。但未能说明为什么借“萤”发兴。其实,此诗的重点是悲秋。秋天是萤火虫成虫最多的时期。古人认为,秋天是随萤火虫出现而开始的。这从贾岛的“一点新萤报秋信”(《夏夜登南楼》)可以明显看出。所以,杜甫见到萤火虫,感到秋天又来了,从而感慨光阴易逝。
从语言上说,此诗似乎是有意识地通篇皆用口语。如第三句中“屋里”二字,本来也可用“堂上”、“室内”等,但“屋里”更近口语;第六句中“弄辉辉”也是唐代口语。声谐语俪的七言律诗竟能纯用口语写成,这是杜甫的独擅之技。
《吹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阁时,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全诗善用烘云托月之法,由闻笛入手,多方铺垫,反复渲染,逐层推进,沉郁顿挫。清吴乔《答万季墅诗问》评:“前六句皆兴,末二句方是赋,意只在‘故园愁'三字耳。”
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阁时,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黄鹤注:梁权道编在大历元年。按诗云“胡骑中宵堪北走,”当指吐蕃而言。《通鉴》:永泰元年,吐蕃与回纥入寇,子仪免胄释甲,投枪而进,回纥酋长皆下马罗拜,再成和约。吐蕃闻之,夜引兵遁去。即此事也。

诗人杜甫资料

赏析作者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 查看详情>>

诗人杜甫作品: 《丁香·丁香体柔弱》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一》 《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 《远游·贱子何人记》 《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阙题·三月雪连夜》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 《别蔡十四著作》 《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

《见萤火》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