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欧阳舍人书》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曾巩文言文:寄欧阳舍人书更新时间:2017-06-19
第一段,文章内容结构上的“起”,叙写信之由。“去秋人还”,“人还”犹如说“墓志铭收到了”,交代之意,“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采,及作者爱不释手的情景,“感与惭井”,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口惭,弓l申为自愧弗如之意,显示着敬佩之情。起首赛事二十余字,共四层意思,简洁精当,意蕴深长。
第二段,文章内容之“承”。本段承上文“撰铭之谢”展开,叙及撰写墓志铭的愈义。作者在段首即概括了本段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以史作臂,把铭志的惫义浅显地表达出来。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史,实录善恶之行;铭,只书美善之德,有褒扬美善之义,故人恶则无铭志之撰;此其异。次言铭、史之同:社会作用相同,即替恶劝善的作用相同。“劝”,“勉励”之意。铭志,对好人是一种鼓励,美德得到彭显,流芳后世,死而无憾,活着的人,可以凭借铭志申达敬意,因此,铭志之撰,使好人,“勇于自立”;铭志,对坏人是二种警诫,一想起死后无善可述,就又愧又怕。这一段以史为臂,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替劝之道”。
三、四自然段,文章内容结构之“转”。前一部分写的是“古墓铭之美义”;这一部分,写“今墓铭之恶弊”及纠除弊害的条件。由美而及于恶,由古而及于今,内容是为一“转”,这一“转”,其实正是内容的又一纵深发展。
第三段,谈今铭“二弊”。首先指出:今铭之恶弊是“不实”。文章从两个方面剖析了铭不得实的原因:一方面是请铭的人,一心要美誉显扬他们的亲长。于是就不根据事理本来面目撰铭,所以恶人也可以凭虚美夸粗于后世,另一方面是“立言者”,即撰铭之人,受人请托,倘写恶德,则有悖于人情,所以不得不为溢美之谥。其次,指出今铭之恶弊是“传者盖少”,能传世的铭志很少。上至公卿,下至里巷之十,大家“莫不有铭”,鲜有流传者于世是何原因,作者一语破的:“托之非人,一修之非公与是”,撰写墓志铭的人,倘非正直有德之人,撰文亦不公止与正确,一派奉承阿谈之词,就不能行世而传后了。尽管今铭之恶弊,产生有“请托者”和“立言者”两方面的原因,但作者从文学家的角度剖析问题,还是重在立言者的责任方面,因此,在文字上,本段就立言者的论述,贯穿全段;而请托者只是数语带过:这种有详有略的文字处理,也使“立言者”的论题更加突出。
第四段,承上段“立言者”的论述,这一段特别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即是说,立言者一方面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养;一方面,又要很有文采,擅写文章,第三段曾谈及今铭二弊:一是“不实”;一是“不传”。第四段针对“不实”之弊,提出“畜道德”;针对“不传”之弊,提出“能文章”;环环相扣,论述层次严谨、周密。作者在此段先总提出“畜道德而能文章”的论点。然后再按顺序分说“畜道德”与“能文章”。
“畜道德”,言道德修养对于文章识见的影响:一是,德者必不肯受托于恶人行滋美、虚美之撰;二是道德的修养能带助人区分现象与本质的复杂表现:社会上,有内心善良而行为却有不端之嫌者;有内心奸诈。外表却具善良之象者,有其行髻恶悬而难决者;有实大于名者;有名大于实者。事物如此纷纭复杂,唯有德之上才能具有德之识,独具慧眼,看透本质,不为表像迷惑。做出正确判断。唯有德之士,才能公正不阿。不殉私情。他们笔下的铭文,才具备“公与是”的标准。
论及“能文章”,曾巩认为,辞采不美,文章不会流传于世,只有“文章兼胜”才行二胜,佳妙之谓,“兼胜”,这是文章流传的条件。最后,又总说:“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作了小结。
这一小段叙述层次是:先总说——次分说——再总说,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第五、六两段,文章内容结构之“合”。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舍人之身,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德。曾巩撰此文时,这两段未始不是文章的“重头”部分,作为感谢信,作者的感激与颂扬,正是文章的重点,所以文字笔墨也用了许多。但从鉴赏角度看,倒是前几段更重要。曾巩意在写一封感谢信;而如今曾巩的“墓志铭论”或“立言论”成了重点,因此,后两段简单介绍:一是曾巩盛誉欧阳修“蓄道德”的问题:欧阳修由于一贯坚决支持庆历新政,且文章锋芒毕露,如《朋党论》、《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遂深为保守派嫉恨,制造事端。京城流言四起,谏官钱明逸据此弹劝欧阳修。指责他与甥女关系暖昧。《宋史·欧阳修传》载:“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欧阳修身披污名,百口莫辩,曾巩在《上欧蔡书》中,仗义执言:“乘女子之隙,造非常之谤,而欲加之天下之大贤。不顾四方人议论,不畏夭地鬼神之临己,公然欺诬,骇天下之耳目。”曾巩为此可以说是激愤到极点了,至于“废食与寝”。在这种背景下,曾巩特别推重欧阳修的道德之贤,认为欧阳修是“数百年而有”的德才兼具之士,这应视为是深有意味的,也是对流言的一种反击。
另外,曾巩盛誉欧阳修之“道德文章”,是“数百年而有者”,说的也是实话,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序》中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韩、欧分别为唐宋两代文学运动的领袖,推动了两代古文运动的发展,并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说欧阳修是中国文坛上“数百年而有者”。确实是句实在话,决不能视为一种吹捧。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行文曲折。此文作为一封感谢信,起首并不言谢字,而是纡回曲折,慢慢道来。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即“不实”、“不传”;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立言人的作用,提出只有立言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格守“公”与“是”的原则,才能“文章兼胜好,从而传世;既而,又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世代罕有,文章至此才推出欧阳修来,盛誉欧阳修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行者,是韶所谓数百年而有者”,并深致谢意,这才说到了感谢信的正题。文章由远及近,从古及今,由虑及实,从泛论而及于欧阳修之身。曲径通幽,层层递进,正是这种“纡徐”之笔,把作者的感谢与敬佩,表达得酣畅淋漓。
《赠黎安二生序》北宋文学家曾巩所写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针对黎生提出的写作古文遭到时人非议讥笑一事,表明自己的见解,委婉地告诫黎、安二生不要因怕他人嘲笑就去迎合世俗,放弃原则,热情鼓励他们要有勇气走自己的路。
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写于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安生和黎生一同学习古文运动所批判的骈文,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曾巩应黎生、安生之请,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诗人曾巩资料

赏析作者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 查看详情>>

诗人曾巩作品: 《和酬赵宫保致政言怀》 《郡斋即事·画戟森门宠误蒙》 《甘露寺多景楼》 《秋怀·流水寒更澹》 《谷隐寺·岘南众峰外》 《诗一首·食肉遗马肝》 《汉阳泊舟·暂泊汉阳岸》 《郡楼·满眼青山更上楼》 《秋日·阴气先赢纵秋热》 《二月八日北城闲步

《寄欧阳舍人书》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