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词三首》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诗人:高适古诗:九曲词三首更新时间:2020-03-04
《九曲词三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颂扬了哥舒翰收复九曲(今青海化隆)之功,描写了收复九曲之后边患不存,边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与欢乐气氛。第一首诗歌颂哥舒翰的巨大功绩和显赫地位;第二首诗写和平来临,军民欢庆的盛大而热烈的场面;第三首诗赞扬哥舒翰部众的雄心壮志,写出了收复九曲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全诗于整饬中见流畅,音调响亮,节奏明快,熔壮丽之场景、热烈之气氛、奔放之激情于一炉,一气呵成,声情并茂,弥漫着一种乐观豪迈的诗意美。
这组诗为歌颂哥舒翰收复九曲(今青海化隆)而作。九曲之战乃唐与吐蕃在西域争夺百余年中唐王朝在天宝年间取得决定性胜利之一役,哥舒翰作为前线统帅,功不可没。惜不久“安史之乱”起,唐失西域,未能巩固。《乐府诗集》云:“哥舒翰破吐蕃,收九曲黄河,置洮阳郡,适为作《九曲词》。”据第一首末“御史台中异姓王”句,可知诗作于哥舒翰封王之后。据《资治通鉴》载,哥舒翰封西平郡王在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八月,故此诗应作于当年八月后。
注释
⑴彻:达。庙堂:朝廷。
⑵不:语助词,无义,用以足句和加强语气。如《诗经·小雅·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为:奋战之意。疆场:战场。一作“坛场”。若作“坛场”,则用汉高祖刘邦筑坛拜韩信大将军之典(见《汉书·高帝纪》),指哥舒翰连年无不因为以身许国而登坛拜将,率军出塞靖边。
⑶将军:指哥舒翰。天上:指天子。封侯印:指天宝十二载(753年)五月收复九曲后,唐王朝进奉哥舒翰为凉国公。
⑷“御史”句:言哥舒翰天宝八载(749年)加摄御史大夫后,天宝十二载(753年)八月又进奉西平郡王。
⑸杨柳春:曲名。本为汉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至唐时易名为《杨柳枝》,开元时已入教坊曲,至白居易依旧曲作辞,翻为新声,其《杨柳枝词八首》之一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⑹绣骐(qí)驎(lín):人工绣制的麒麟状的道具,犹今日舞龙、狮之类的活动。骐驎,即“麒麟”,神话中的吉祥之兽。
⑺铁岭:不详所在。可能是西部边塞的一座山名,也可能是泛指险峻的山岭。
⑻逻逤(suò):又作“逻娑”,唐时吐蕃之都城,即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⑼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时临吐蕃东北边境。
⑽防秋:唐时突厥、吐蕃等游牧民族常在秋季马肥兵壮时入侵中原,唐亦调重兵防守。《新唐书·陆贽传》:“西北边岁调河南、江、淮兵,谓之防秋。”
白话译文
其一
将军以身许国一直为朝廷所依赖,连年无不因为报答朝廷奋战疆场。
天子已为将军颁发封侯印,御史台上又加封异姓王。
其二
万骑争唱着《杨柳春》,千场对舞着绣麒麟。
到处尽遇到欢乐和洽的事情,彼此相看都是无忧无虑的太平人。
其三
铁骑横行在铁岭头,往西看着逻逤想封侯。
青海湖如今将饮马,黄河也不用重兵防守。

诗人高适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高适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人,后迁居宋州宋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 查看详情>>

诗人高适作品: 《答侯少府》 《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见赠之作》 《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 《画马篇》 《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 《咏史·尚有绨袍赠》 《蓟门行·茫茫长城外》 《酬李少府》 《宋中别李八·岁晏谁不归》 《同河南李少尹毕员外宅夜饮时洛阳告捷遂作春酒歌

古诗《九曲词三首》的名句翻译赏析

《九曲词三首》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