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竹君先生传》创作背景

朝代:清代诗人:姚鼐文言文:朱竹君先生传更新时间:2018-10-26
《朱竹君先生传》是清代文学家姚鼐为朱筠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此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朱筠逝世之后,先叙其奏言开设四库全书馆以及在馆中事迹,重点突出朱筠远见卓识和不阿私情、耿介正直的可贵品格,再叙其为人,塑造了朱筠礼贤下士和蔼可亲的人物形象,在介绍朱筠生平经历的同时,体现了作者在同时撰写的《祭朱竹君学士文》中所颂扬的“不为势趋,不为利眯”的品格。此文结构谨严,叙事简洁,富有情韵,特别是在刻画人物性格上,往往寥寥数语,便情趣韵味和盘托出。
朱筠,是清乾隆年间的名士,字美叔,又字竹君,曾先后出任安徽、福建学政。博闻宏览好奖掖后进,承学之士望为依归。清中叶的许多著名文士,如汪中、戴震、王念孙、章学诚、黄景仁等,或出其门,或入其幕。这样多的名家、大家成就的取得,都与朱筠有关,足见朱筠在当时的名气和地位。乾隆皇帝决定《四库全书》开馆编纂,就是采纳了朱筠等人的提议而开始的。此文作者姚鼐和朱筠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正是因为《四库全书》开馆,姚鼐才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荐入馆充纂修官。两年间与朱筠朝夕相处,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交往和了解,此文就是作者为朱筠写的一篇传记。
注释
1.大兴:县名,今属北京市。
2.石君珪:朱珪,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朱筠的弟弟。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性孝友,通经术,清操亮节,卒谥文正。
3.中:考中。乾隆十九年:即公元1754年。
4.编修:明、清为翰林院属官,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之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
5.日讲起居注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择词臣中才学品德出众者兼任。侍读学士;给帝王讲学的官。
6.督安徽学政:即任安徽省的提督学政官职,掌管全省考试童生及生员的事宜。
7.刘文正(1699—1773):即刘统勋,乾隆时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卒谥文正。
8.疏俊:俊伟杰出。
9.会:适逢。上下诏求遗书:皇上下诏书(发布文告)搜求遗存的书籍。
10.《永乐大典》:明成祖永乐年间命解缗、姚广孝等人编辑的一部类书,共有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抄录了大量宋元以来的佚文秘典。今仅存七百三十卷,其馀多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烧毁,部分则散失。
11.军机处: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始称军机房,建于雍正七年(1729)用兵西北之需。雍正十年(1732)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军机大臣,每日晋见皇帝,职掌商承处理军国要务,用“面奉谕旨”的名义向各地方、各部门官员发布指示。
12.顾:却。
13.寝之:即压而不予上报。寝,此处用其“止息”之义。
14.于文襄(1714—1779):名敏中,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县人。乾隆进士,历官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卒谥文襄。著有《临清纪略》。
15.《日下旧闻》:清朱彝尊撰,共四十二卷,记述北京的各种掌故史迹。乾隆三十九年(1774)令朱筠、窦光鼐等人继此书纂成《日下旧闻考》,共一百二十卷。
16.未几:不久。
17.造谒:拜访晋见。
18.上:皇上,皇帝。
19.逾年:过了一年。
20.友于兄弟:与兄弟非常友爱。
21.后进:后辈。
22.彊识(zhì):强于记忆。彊通强。识,记。
23.属(zhǔ)文:撰著文辞。
24.文气奇纵:姚鼐在《祭朱竹君学士文》中,曾赞“君之属文,如江河汇。不择所流,荡无外内;猋怒涛惊复于恬靡。小沚澄潭,亦可以喜。世皆知君,文士之硕”。
25.小学:即包括音韵、训诘在内的语言文字学。因儿童入学先学文字,故名。
26.诸生:明清时经各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有增生、附生、察生、例生等名目,统称诸生。
27.陈伯思:名本忠,字伯思,昌平(今属北京)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历任户部郎中、提督贵州学政。
28.摩厉:磨炼,切磋。
29.第:只。已:止。全句意谓:岂但只想作文士就算了呢!
30.耽:酷嗜。
31.致:招致。
32.极:用作动词,意谓尽量发挥。
33.殁(mò):死。
白话译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乾隆十九年中进士,授官编修,后升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因过降级,又重为编修。
先生起初受到诸城刘文正公赏识,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后来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诏搜求散佚的书籍,先生上奏说翰林院储存有《永乐大典》,里面有很多当世见不着的古书,请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搜寻校阅,并且陈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备。当时刘文正在军机处,却不高兴,认为不是紧要的政事而徒增烦恼,打算建议让这事停下来,而唯独金坛文襄公认为先生的奏议很好,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四库全书馆从此启动了。先生进入京城,住在馆中,纂修《日下旧闻》。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库馆事务总裁,特别看重先生。先生却不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他的意见抵触,文襄感到十分遗憾。一天见到皇上,谈及先生,皇上便称许朱筠学问文章远超别人,文襄默然不能发话,先生因此而安然无事。其后督理福建学政,过了一年,皇上派他弟弟珪接替他,回来几个月,就去世了。
先生为人,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尤其喜爱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说:我开始认识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陈伯思的关系。当时都二十几岁,聚在一起慷慨激扬纵论时事,相互磨练探讨学问,志向实在伟大啊,哪里只是要作一个文人学士而已呢!先生与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饮酒。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发挥他的才华。先生以文章名扬海内,豪放俊逸超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微中和一些。先生晚年,来访宾客更为繁盛,入了他门的,都跟他密切交往,这样也就很劳累了。我回到南方这几年,听说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时年纪才过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时,常常带领宾客饮酒赋诗,游玩山水,幽深险要处都到过。我间或来到山中崖谷,便遇见先生题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诗人姚鼐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姚鼐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 查看详情>>

诗人姚鼐作品: 《跋汪稼门提刑登岱诗刻》 《王秋史二十四泉草堂图》 《阻风三山夹因偕陈硕士及儿侄游三华庵庵内牡丹颇盛而僧不知惜也》 《挽袁简斋·半世秦淮作水嬉》 《南昌竹枝辞·城边江内出新洲》 《嘉庆戊午二月十一日携持衡偕左良宇叔固张侍乔晴牧素从同游双溪四子留宿山中》 《道院素食对牡丹观前贤遗墨数幅》 《淮阴钓台·人杰乘时会》 《送左墨溪往贵州》 《埽叶楼·碧云垂下大江流

《朱竹君先生传》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