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边人》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刘驾古诗:乐边人更新时间:2017-05-11
注释
⑴边人:守卫边疆的士兵,即戍卒。边:边疆。
⑵亦:凑足音节,无义。
⑶边头:边疆。
译文
在家乡要忍饿受苦辛,在边疆能够填饱肚子才是真。亲人如果能够在一起,就算在边疆终老也甘心。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反常的现象,特别在底层社会。例如一般人视监狱为畏途,可也有人苦于无食无家,对入狱求之不得。在封建时代,赴边打仗对一般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苦事,连盛唐英雄之士也道“孰知不向边庭苦”(深知不必到边庭受苦),可见未有以戍卒即“边人”生涯为安乐者。此诗题为“乐边人”,首先就令人惊奇,不免想看个究竟了。
“在乡身亦劳,在边腹亦饱”。诗篇开门见山,直入情事。似乎有一个即将赴边的角色在那里权衡“在乡”与“在边”二者的优劣,两句诗便是其人的内心独白。“在乡身亦劳”,这句暗示着更多的一层意思,即“在边身亦劳”。两下打成平手。这是一比。“在边腹亦饱”,也暗示着更多的一层意思,即“在乡可不一定了”,于是在边就胜了一筹。这是再比。一再权衡,则此人赴边之志已决。这种比较的手法,可说无可奈何中有其情实。老百姓在故土迫于饥寒,难以为生,只有当兵吃粮的路了。另一方面,这比法又明显地有自欺自慰的成分,它根本不管在乡的更多好处,所谓“在家千日好”,和在边的更多险处,所谓“也知塞垣苦”,以彼下驷,对此上驷。又像是不得已中寻求心理平衡。所以两句厚人耐味。
至此,一个农家汉子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他大约是一个募兵对象。从第三句看其人有父兄而不能团聚,那这“父兄”何在呢?可能已先他从军在边了。也可能彼此离散,他猜测亲人终不免走上同一条路。这使他大做其白日梦:“父兄若一处,任向边头老!”要是亲人再能团聚,那真可以在边地终老,乐不思乡了。想得未免太美,赴边又不是卜宅移居,哪能那样舒服地养老,“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这未免又成自欺,为自己安然赴边寻找理由罢了。或许“任向边头老”即“任向边头死”的一转语,也未必可知。
这首小诗就这样曲尽其致地剖析着心理,似乎是面临当兵者的解嘲。笑有时比哭难看,乐有时自悲极而生,服从中往往夹有矛盾或逆反心理。通过“乐边人”的反常情事,诗人深刻揭示出一种生活意蕴。如此好诗,已无须计较语言技巧之工拙了。

诗人刘驾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刘驾

刘驾,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大中六年,(公元八五二年)亦中第,乃同归越中。时国家承平,献乐府十..... 查看详情>>

诗人刘驾作品: 《送友下第游雁门》 《早行·马上续残梦》 《邻女·君嫌邻女丑》 《秦娥·秦娥十四五》 《边军过·城前兵马过》 《古出塞·胡风不开花》 《桑妇·墙下桑叶尽》 《战城南·城南征战多》 《冯叟居·天作冯叟居》 《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太原从事

古诗《乐边人》的名句翻译赏析

《乐边人》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