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内乡作》鉴赏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满江红·内乡作更新时间:2021-01-15
“老树”三句,写秋天来临时,词人在老树荒台之间,独自饮酒。“秋兴”因秋日而感怀,词人在秋日独酌,看似悠然,实则心事苍苍,目睹暮秋荒景而有感于怀。此时,秋天已失去了果实饱满,华林遍野的成熟状态,眼前江山憔悴,望着风景的人更憔悴。如果说江山的憔悴是草木凋零,那么人的憔悴就是人的消瘦和萎弱。此时的词人虽然身居县令之职,但因为个人半生的偃蹇,国家山河的破碎而心忧戚戚。人到中年原本就爱伤怀,更何况面临这样的秋景画图。世事兴衰,变化莫测。词人由秋天草木的凋零联想到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人到中年时,回首往事,倍觉世事如梦一般变幻无定。觉得惟有沉醉在酒里,才能忘却烦忧,聊得欢乐而已。“醉”合了前面的“独酌”,一个人的闷酒,当然是易醉的。这里,醉是结果,也是潜在的目的。但这样的醉,仍然有一半的清醒在。
下片接着抒写狂放的心情。“凌浩荡”在这里借指词人登临高山大川。站得高了,自然看得远些,观寥廓大地,人在其中,有多大力量。以天作幕,以地为席,以月为烛,云做帐幕。接着“尽百川都酿,不供杯杓”,这里,词人用夸张的语气写就。在酒里,在独处时,在秋天的老树荒台间,这样的狂放和豪情,不胜悲悯。只有沉湎于醉乡里,才能更清醒地认识到虚名的无益。即使留得千秋万岁的名声,又有谁知道生前的寂寞。何况,自知也没有李白那样的天分。那样的身后辉煌又有几人。词人自觉辛劳一生,追逐无着之苦,悲寂之情,难于言表。只能借酒浇愁罢了。古来已错今尤错,古人今人都如此。文人尤其把虚名看得重要。为着升迁,为着被人看重,孜孜不倦多少年,白了头,弯了腰地努力着,认真着,最终有什么意义。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达观起来了。唤野猿,逗山鸟,与自然为友,放歌纵酒,抛却浮名,怡然自乐。这里“唤野猿”,不是真的要呼唤野猿,只是用来借指一种追求。词人愿意逃离世俗尘杂,回归到自然野趣之中,寻找人生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当然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明白了人生易老,富贵无常的道理,便起罢了罢了的念头。“野溪猿鸟恨归迟”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在表面逃世的快乐后面,隐藏着作者离世的悲哀。
词人秋日独酌,目睹暮秋荒景而有感于怀。联想半生偃蹇遭际,顿生人生易老,富贵无常的感叹。眼前景“秋也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江山憔悴”个人状态“鬓华先觉”融合无间。借酒浇愁时,出狂放语,幕天席地,豪气逼人。而悲寂之情,则溢于言表。从开始的悲凉一步步走到狂放,走到抒情的高潮时,笔锋一转,收煞变成了一句“不如归去”的叹息,看到了词人的不甘。结句虽沉郁于归隐之叹,不过是在词人看清冷酷现实之后的一种黯淡心情的表达。虽然颓废,但在放歌纵酒之时,仍使读者觉得那种浩然之气的可贵。词风高迈,得风骚之趣。
《甲午除夜》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是一首对金国灭亡的挽歌,全诗正视金朝灭亡是不会死灰复燃,再回顾开国皇帝们的神功圣德,大定、明昌两朝的太平盛世,如今走到尽头。倾吐了亡国忠臣的绝望与无可奈何的哀伤,真切动人。全诗用典自然,情景交融,首尾照应,起伏跌宕。
甲午,指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也就是蒙古太宗窝阔台六年。这一年正月,蒙古和南宋的军队联合围攻金朝最后一个据点蔡州(今河南汝南)。初九日,蒙古军在西城凿通五门,金守将完颜仲德督军死战。当夜,金哀宗传位给东面元帅完颜承麟。次日,南宋军攻破南城。金哀宗见大势已去,在幽兰轩中自缢身死,完颜承麟也死于乱军之中。金朝至此灭亡。除夕之夜,被蒙古军拘管于山东聊城的元好问,独坐斗室之中,写下了这首诗歌。

诗人元好问资料

鉴赏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古诗《满江红·内乡作》的名句翻译赏析

《满江红·内乡作》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