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皮岭》鉴赏

朝代:唐代诗人:杜甫古诗:木皮岭更新时间:2020-03-05
陇右110首诗为杜诗创作的一个高峰。陇右诗是杜甫诗学的重要转折点,展现出一位杰出诗人转变成伟大诗圣的真实心路历程。陇右山川的雄奇险峻给杜甫带来极大的新奇感,生活的艰难困苦激荡、升华了他的悲天悯人之心,这些都体现在他的陇右诗中。陇右诗的内容实在丰富,《木皮岭》为其中之一。
木皮岭地跨陇右两县,在同谷县东二十里,河池县(今陇南市徽县)西十里,因岭上遍生木兰树(其皮入中药名为厚朴)而得名。“栗亭”在今天徽县栗川乡,唐时这里设栗亭驿站。“凤凰村”,同谷县南十里有凤凰山,凤凰村在此山旁。杜甫全家在翻木皮岭之前,曾在栗亭和凤凰村停留,他们原本是要在同谷留居的,但此时兵荒马乱,同谷成了朝廷为备战吐蕃而重兵戍守的边城,他们在天寒地冻的山谷里靠捡拾野橡栗(俗称毛栗子)充饥。不得已,寒冬之季,诗人“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他们一路向南,十二月月底,来到了木皮岭。木皮岭山势巍峨险峻,云烟万叠,横亘绵延,与周围诸山相互依托,组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成为出入陇上的要冲。
杜甫在木皮岭生出了两重重要的感慨。第一重是:“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这年48岁的杜甫已进入他人生的晚年,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已遇到不知多少壮丽河山,但到了这名不见经传的木皮岭,他竟然发出了木皮岭可与五岳并尊的感叹。五岳中杜甫曾登临或走近过东岳泰山、北岳华山和南岳衡山。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他24岁时登泰山;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他46岁时登华山;代宗大历四年(769年),他57岁时远望衡山,这三次经历记录在他的三首《望岳》诗里。在木皮岭的山脚下,杜甫首先感受到山“艰险不易论”,登山之时,虽值隆冬,但“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祁寒指严寒,祁有大的意思,暄指温暖。登山过程中,诗人的视觉逐渐开朗了,他看到的是“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这句诗以动态的词语写静态的山峰,传神极了:远处的山峰比较低矮,但山势相联,好像群山都要竞相奔走而来,辅佐这木皮岭成为一方至尊。所有的山都险峻极了,千岩万石四处涌来,但又好像无处安放寄托,像要随时崩塌瓦解一样。杜甫登泰山,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但此时他年轻气锐,诗句里还没有过多的生命体验;杜甫登华山,诗曰“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写得虽形象生动,但只是以静写静的手法;他晚年远望衡山,诗云:“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虽也是用了动态的词语,但不及写木皮岭的词句生动。在描写木皮岭的诗句中,杜甫不但笔法生动惊人,尤为动人的是他融入了对生活和生命的体验。诗人再往上登攀,则更叹山的气势非凡,他已和山融为一体,体验到“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这样宏大的美学境界。“干”指天空和星河,“大明”指日与月,“厚坤”指大地。木皮岭仰天而上,可以堵塞日月;俯冲而下,可以插裂厚土。这样豪气的写法,在李白诗中常见,杜甫轻易不会写,但到了木皮岭,险峻雄奇的景象震撼了诗人,在人山合一的体验中,杜甫写出了这样厚重而灵动的诗句。“再闻虎豹斗,屡跼风水昏”,在山中诗人听到了虎、豹等野兽搏斗时可怕的吼叫,看到了山风搅动着云烟在昏暗地飘移。“跼”是弯腰驼背的意思,出自《诗经·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跼;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天虽高,却不得不弯着腰;地虽厚,却不得不小步走。杜甫时借用诗经中的意境,形容自己的处境困窘,艰险之至。“高有废阁道,摧折如短辕”,诗人还看到了废弃的古蜀栈道,断裂散落,如同车子的辕木断开。这很容易引发人的幽古之思。木皮岭不光是险峻,还有秀美:木皮岭的植被秀美,冬青的根从石缝中长长地生长出来。木皮岭的西崖尤其清秀,山形舒展,木石莹润,不见沙土,西崖在金色和碧绿的植物层层点染下,如同一丛巨大的繁茂焕发的灵芝。“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杜甫走到最高处了,他也走累了,他默默环顾着木皮岭,这让他联想到了在书上看到的仙山。东晋葛洪《神仙传》载:“昆仑,一名玄圃。”杜甫感到这眼前的山,和传说中的昆仑仙山一模一样啊。
在诗的最后,杜甫说出了自己第二重重要的感慨:“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这种感慨,其实一直隐藏在这首诗的诗中始终,面对这样巨石翻涌、四处险崩的木皮岭,面对着这样虎豹四吼、风水昏暗的木皮岭,面对这样古迹尚存、焕若灵芝的木皮岭,杜甫感到木皮岭引发和映照着他复杂的心情:远离政治中心的失落与欣慰,投身大自然的渺小与壮丽,沦落天涯的凄苦与自强、人生境遇的逼仄与宏大,前途未卜的渺茫与希望……木皮岭能包容他、懂得他。此刻杜甫站在山巅,他不想离去,但他又欲留不得,所以他老魂神伤。他想留,但眼前的山和神话中的山对他而言都是那么不真实。他要走,却不知道前路到底如何。《礼记》里孔子曰:“吾舍鲁何适矣。”杜甫暂时找到了木皮岭这片心中的净土,但他黯然神伤:“吾舍木皮岭何适矣”。
生命不会停滞,历史不容停留。杜甫一家人在十二月月底翻越木皮岭,之后过白沙渡、水会渡,沿嘉陵江而下进入四川。杜甫在历史的长河里远去了,但他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在祖国的甘肃,有一座堪与五岳比肩、犹如昆仑仙山的木皮岭,在木皮岭上,至今还寄托、停留着他千古不变的圣人心境。
《石犀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吟咏古迹,号召以人力治水患,又将水患与乱政联系起来,呼唤良相出现。全诗忧愤深广,语意沉郁,构思精到,意境浑成,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当时人民治水实践中的情形,不管思想还是艺术都有较高的成就。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秋天,成都附近发生水灾,杜甫借人们治水过程中崇尚迷信的现象,写了这首诗。战国时秦人李冰作蜀太守时曾在成都南三十五里刻立五头石犀镇压水精,防止洪溢。蜀人以为无忧。但上元二年秋季,洪水泛溢,灌口(灌县西北)一带民遭灭顶。杜甫作此诗以破除人们对石犀的迷信。

诗人杜甫资料

鉴赏作者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 查看详情>>

诗人杜甫作品: 《丁香·丁香体柔弱》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一》 《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 《远游·贱子何人记》 《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阙题·三月雪连夜》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 《别蔡十四著作》 《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

《木皮岭》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