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听业上人弹琴》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齐己古诗:秋夜听业上人弹琴更新时间:2020-09-02
注释
⑴业上人:唐代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上人,精于佛学的僧侣。
⑵正声:指声音纯正。《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
⑶湘水:即今湘江,素以清澈著称,所谓“湘川清照五六丈”(《湘中记》)。古代诗文中多称湘水为潇湘,“潇者,水清深也”(《水经注》)
⑷太清:天空。《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陆佃注:“太清,天也。”
⑸庐岳:即庐山。
白话译文
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秋夜里,正适合听业上人弹奏如此纯正的琴声。
要是世人的心地都能像琴声这般纯正,那么天下自然会和平安宁。
这琴声如同湘江,流泻着凄寒的碧水;又如古老的天风吹过长空。
往年我曾在庐山上听过,今夜再次聆听,觉得太和之气更加分明。
这是一首写音乐的作品。前半部分以议论为主。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万物都寂寂”,写秋夜之静,没有一点声息,显见是一个天气晴好无风的夜晚。“堪闻弹正声”,点出诗人听到业上人弹的琴声。一个“堪”字,不仅突出了静中闻琴的听觉效果,而且也强调静夜有助于听琴者屏气入神,仔细品味弹琴人所弹的乐调的高下优劣,及其所表达的情志所在。接着的“弹正声”三字,就写出了诗人品味的结果。业上人弹出的这种正声,就是纯正的乐调,具有冲和纯正之气,使人听了身心能进入冲和纯正的境界。颔联就上面的意思发出议论:“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世上之人,如果他们的心地都像业上人弹的琴声那样纯正,那么天下就不会再有烦扰和纷争,就会呈现清平的政治局面。这里,诗人首先是赞扬业上人能以纯正之心传纯正的琴声;其次也明显带有劝诫世人之意。诗人认为导致“天下和平”的途径在于个人心性的修持。
后半部分以描写为主。颈联正面描写琴声。诗人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以秋季湘水的奔流及清澈生寒,暗示琴声的流畅凄凉,十分形象。昔人俞伯牙弹琴,志在流水,他的知音者钟子期听了便赞扬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这里,诗人同样进入了类似的音乐境界。“湘水泻秋碧”一句蕴含一种清净大气的格调,意境和神韵顿现。湘水素以清澈著称,这样才更符合“泻寒碧”的特点。“古风吹太清”一句,写琴声明朗飘洒,像亘古即有的天风飘过太空。“古风”在这里又似有双关之意。诗人似乎从琴声中听出上古淳朴清正的古调遗风。作者在另一首诗中说:“此声含太古,谁听到无心。”(《听赵师尊弹琴》)可以参证。尾联上句“往年庐岳奏”,回忆昔日与业上人在庐山相会,曾听到过他弹琴的事;下句“今夕更分明”,赞颂业上人“今夕”所弹的“正声”听而“更分明”。这不仅是业上人琴技的更加精进,而且体现出他心性修持的更臻纯正之境。以此收束全诗,颇有发人回味深思之余韵。
此诗立意新颖,视角独特。唐人咏听琴的诗很多,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刘长卿的《听弹琴》等,但像这首诗从裨补世道人心的角度立意的作品却并不多见。

诗人齐己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齐己

齐己(约860~约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864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 查看详情>>

诗人齐己作品: 《访自牧上人不遇》 《谢丁秀才见示赋卷》 《水边行·身著袈裟手杖藤》 《谢人惠丹药·别后闻餐饵》 《谢重缘旧山水障子》 《谢主人石笋·西园罢宴游》 《谢灉湖茶》 《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 《宿简寂观·万壑云霞影》 《怀金陵知旧·海门相别住荆门

古诗《秋夜听业上人弹琴》的名句翻译赏析

《秋夜听业上人弹琴》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