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五言》注释译文

朝代: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古诗: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五言更新时间:2020-09-29
注释
1。华子冈(gāng):在今江西南城县西数十里,以华子期隐居于此而得名,时属临川郡。麻源:因女仙麻姑而得名,南城有麻姑台,其北为麻源。麻源有三谷,第一为麻姑山南涧,第二为麻姑山北涧,第三即华子冈。
2。南州:南方州县的泛称,此指临川郡。
3。炎德:阴阳家旧说,南于五行属火,故称炎德。此指天热地暖。
4。凌:凌驾。
5。铜陵:即今铜山,在南城县西十余里。
6。石磴(dèng):山间石级。
7。泻(xiè):水向下急流。
8。红泉:红色流水。这里水流呈现红色的现象,是因为山泉流在红色的石磴之上,使泉水显示出红色。或以为是因为地层中含有丹沙,水质发红,但从诗意看,涧水既碧,则泉水自然应该不能发红。
9。枉(wǎng):即枉驾,称人来访或走访的敬辞。
10。隐沦客:指隐居山林的高士。
11。肥遁(dùn):指隐士。
12。测度:测量。
13。天路:天梯一般高耸的路。
14。术、阡(qiān):都指小路。
15。群峰首:群峰中最高的山顶。这里指华子冈。
16。邈(miǎo)若:遥远貌。
17。羽人:仙人。
18。绝:极。
19。仿佛:所见模糊貌。
20。丹丘:山名,传说中神仙所住之地。
21。空筌(quán):无鱼的空的捕鱼器。筌,竹制的捕鱼器。
22。图牒(dié):图书谱牒。
23。磨灭:销毁。
24。碑版:刻有文字的金石。
25。独往:道家语,有一任自然不复顾世之意。
26。潺湲(chányuán):水流缓慢貌。
27。俄顷:一忽儿。
28。用:受用,指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
白话译文
南方地区实属火德,桂林荣丽长满寒山。
铜山映照碧蓝涧水,石阶倾下红色飞泉。
既有隐士枉驾驶前往,也曾栖息退隐先贤。
险要路途难以猜度,遥远路径并非阡陌。
于是登上群峰之首,恍然宛若升至云间。
飞仙已去不见形迹,神仙居所仅剩空筌。
图籍表册全已湮没,碑碣文字谁来流传?
无法辨识百世之后,怎可知晓千年以前?
暂且表达独往之意,月下看那泉水潺潺。
永远充作一时之用,怎管古今是否一般?
这首诗起四句总写登山前所望见华子冈奇景,江西古为南荒之地,南方火德,色赤,起句先点明地理位置,下三句承“炎德”写奇景,虽已时属秋冬,而寒山之上桂树仍然荣丽。铜山赭赤,映照着深涧碧泉,山路上飞泉殷红,奔流而下,这红泉是因山色映射,日光下照所致;抑或是土质渗泉,为之染色而成,则远望而不可详究了。《山居赋》说“石照涧而映红”,又云“泛丹沙于红泉”,其景正同。
“既枉”两句打转,入“华子”题意。如此奇幻的胜景,古往今来当吸引过无数的哲人高士,他们或者枉驾暂访,或者结庐肥遁,无怪乎民间、方志有许许多多的传说记载,这不能不引逗起诗人的游兴。于是他在下临无底深谷,上接窈寞青天的崎岖小路上拾级攀登,终于登上了华子冈首,历经幽仄后,放眼远望,万类伏于足下,这时诗人也不禁与这灵境化为一体,有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之感。
“羽人”以下四句写登山后寻访仙踪。由欲仙之感,诗人自然产生了求访传说、记载中仙迹的愿望。然而羽化登仙的先哲,那缥缈的身影既已绝迹;可与丹丘神山比并的华子冈,也如同竹筌之无鱼,空空如也。记载中的图书谱牒已经磨灭,金石碑版也不复流传。寻踪至此,诗人忽然省悟,自己的行事,百世之后人们当无由得知,那么千载前的仙踪,就难以探究。这寻仙之举则非常可笑。
明白了神仙之事本不可凭,身后是非又何必萦怀,一时,诗人似已大彻大悟。人间的一切乃至世人所向往的一切都已不复萦心,庄子不是说过:“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独往,也就是“独与天地相往来”,与自然大道化为一体。山月已升,正可在照彻天地的澄光银辉中赏玩那清净无垢的潺潺山泉。而一切的一切,包括这月夜山中的逸兴,也都是为一时之间适己任心而已,正不必以此自高,正不必去考虑什么今日的诗人,千古后如何;如同诗人在今天一样,不用去寻访古仙先哲。古与今,真与伪,是与非,物与己,无非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读者在谢客这种逍遥自在中则会感到诗人心中那业已变得微漠了的幽愤悲哀。
奇幻的景物,访古的幽思,至玄的妙理,以及这一切之下的微漠的哀思,在诗中交融为一体,较之临川之前诸作来,此诗写得更为圆融,也表现出谢诗的一些新进境。
如果说一、二层之间,三、四层之间,仍是用的以议论(或抒情)作顿束转接的老方法,那么二、三层之间,由登山到访仙却已泯去形迹,只由登山所生凌云之感,从意念上转入访仙,而“云烟”、“仿佛”对应,在气氛上若即若离,连中又有转折,以“升”与“绝”对照,拗入反一层意思,遂从圆润中现出拗峭之势。如果说“桂树凌寒山”,以“桂树”置“寒山”上,又加“凌”字点睛,以显示欣荣之致;“铜陵”一联设色精致,动词“映”,“泻”,更贴切传神:都表现了谢客一贯的善写物状以寄意的特点;那么二层的“险径”、“天路”一联,三层的“图牒”、“碑版”一联,四层的“乘月弄潺湲”,已将记行写景寓情完全揉合在一起写,绝无芜累之病。洗削繁丽,笔走轻越,是南朝至盛唐王孟,山水诗发展的总趋势,而这一趋势,在谢客后期作品中已自己起步了。
此诗用典的技巧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一居诗首,一居篇中,分用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及“时仿佛以遥见兮”、“仰羽人于丹丘”。不仅切合即目之景,不啻似口出,且暗暗蕴有以屈子流放自比之意。但仙说空幻,儒家的屈子也并不能给诗人以解脱,于是一归于庄生独往之意。谢诗用典尤多庄、骚,佳句叠出;而像如此连用以寓意,且完全不落痕迹,又显出了后来杜诗用典的先兆。

诗人谢灵运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 查看详情>>

诗人谢灵运作品: 《苦寒行·樵苏无夙饮》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 《入彭蠡湖口诗》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 《答中书诗·中予备列》 《入彭蠡湖口》 《初去郡诗·彭薛裁知耻》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平原侯植》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 《邻里相送至方山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五言》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