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虎行》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方岳古诗:三虎行更新时间:2017-12-04
《礼记·檀弓》里记着一则故事:孔子过泰山,听到有个妇人哭得很伤心,便派子路去问原因。妇人回答道:“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接着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吃了,如今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危险的地方,妇人回答说:“无苛政。”孔子叹息说:“苛政猛于虎也!”方岳这首诗,写的是目击的实事,反映的也是“苛政猛于虎”的黑暗事实。
第一段写猛虎的危害。诗人以过路人的身份出现在诗中,通过行路的艰难,农家的劝阻,勾勒出猛虎伤人的恐怖局面,为下文作烘托。首二句就描绘了一个十分险恶的环境:成片的黄茅上蒸腾出一片凄惨的瘴雾,天快要下雨了,代表不吉祥预兆的乌鸦,冲着你呱呱地叫着,前途幽暗,充满险阻。这样的路,对行人来说,已经是很怵目惊心了,诗再通过当地农民的介绍,引出虎害,加深行路的艰难。农民说,山中有三只猛虎,昨天刚吃了人,连骸骨都找不到。村里家家户户天不黑就关紧了门,个个胆战心惊。诗中虽然没有让猛虎直接出现,但猛虎的凶狠及危害,通过农民的介绍,已形象地跃出纸上,与前两句所写的路途的荒凉气氛,合成一个阴森的场面。于是,诗人在“客子岂知行路难”的感叹中,见到天近黄昏,决定接受农民的劝告,住了下来。
前一段,通过各方面的描述,已把行路的危险写透了,第二段转写避债逃亡人对行路难的看法及行为,把诗再推进一层。诗写道,突然有人敲门,原来是过路人来借火。通过“乞火”,说明天色已黑;又以“霜风寒”加深对恶劣气候的渲染。这样的气候环境,自然万万不能走夜路,于是诗人对他劝阻,免不了再把前面农民所说的虎害的情况再复述一遍。可是这位行人与诗人截然不同,他并没有如诗人一样住下不走,而是“不敢住”。何以不敢住呢?诗不作铺叙,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袒而示我催租瘢”———撩开衣服,让诗人看自己身上因为交不起租子被打的伤痕。诗人这才明白,原来这位行人由于受不了官府的催逼毒打而逃跑,因此不管道路如何艰难,猛虎如何凶狠,也不得不冒死夜行。这一句概括力很强,含蕴很丰富。诗写到这里,一下打住,不再写那行人举着火炬上路的情况,马上转入第三段,抒发感慨。诗人叹息,原来行路难、老虎凶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苛政。诗一连用了三个典故,来说明自己的愤慨及忧虑,而重点又放在希望出现像刘昆那样的好官,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一层,写得凝练深沉,对贪官污吏残酷地压迫百姓进行强烈的抨击、辛辣的讽刺。
诗用新乐府体,通过叙事,揭发社会的弊病,对黑暗的现实进行控诉,形象地反映了南宋末年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南宋末年进步诗人的诗,或对朝廷不能抵御外侮表示愤疾与失望,或对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进行揭露,后来正由于这两大弊政,导致国家灭亡,诗歌为时为事而作的传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瑞鹤仙·寿丘提刑》是南宋诗人方岳的作品。全词以气氛烘染取胜。作者抓住了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刻,选取了代表这一季节的梅花,作为全首结构的骨干,然后将梅同被祝寿者的品格以及时光流逝和岁岁有新意统一起来抒写。指出自然和人的同一。让被祝寿者从情理上乐意接受这种祝愿。

诗人方岳资料

赏析作者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字元善,号秋崖,又号菊田。徽州祁门(今属安徽)人,一说台州宁海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 查看详情>>

诗人方岳作品: 《三禽言·不如归》 《清明日舟次吴门》 《山中·溪村杨柳好藏鸦》 《山行·住世间须出世间》 《次韵山居·孤亭危受众峰朝》 《次韵叶兄云崖》 《瓜洲晚渡·天地中间一叶舟》 《次韵程兄投赠》 《守邵阳·吾道一而已》 《道中即事·春泥滑滑欲溅裾

《三虎行》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