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太行·西风落日草斑斑》赏析

朝代:明代诗人:于谦古诗:上太行·西风落日草斑斑更新时间:2020-12-06
这是一首行旅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最先曝露读者眼帘的是“西风”两字,既点明上太行的季节,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劲扫落叶的秋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诗人登临眺望,只见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呢,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够凄清的。
萧索凄清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环境氛围。在这里,归鸟的描写颇有画龙点晴的妙用,它不仅仅以其飞动点活了静态的画面,也不仅仅以其渺小衬托出秋空的寥廓,而更在于以其独还故巢寄寓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前面令人思归的气氛正相呼应。这两句寓情于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谓。诗人自二十五岁入宦途起,先后出使湖广,招抚川贵,巡按江西,三十三岁时巡抚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今自己已经鬓发花白;长年累月地远旅他乡、奔波道路,写此诗时在山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岁月之久,距离之远,卒使人想起元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从语言到意境,与这首曲子的后三句是何等的相似。然而,“忧国忘家。计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谦毕竟不同于消极遁世的文人马致远,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他策马奔行、风尘仆仆地巡视太行,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场奔忙。“又上”两字颇写出诗人的壮心,老骥伏枥,自强不息,一洗断肠的哀怨,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随着结句而完整地跃然于纸上。
全诗意境如太行秋空辽远开阔,笔调如上山马蹄矫健有力。《四库全书总目》评于谦诗歌“风格遒上,兴象深远”,此诗很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它在写法上也颇具一格,看似景与情分写,其实一体连贯,承转自然,形成先抑后扬的感情波澜,读来别有一番顿挫之致。
《春日客怀》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该诗首联写作者自己长期马上颠簸,巡行各地。颔联写自己终年劳瘁,以至头发斑白,容颜日衰。颈联引发感慨,离家别乡乃是寻常之事,而报国无功却使自己惭愧不安。尾联慷慨述志,说自己为官清廉,不耻寒酸,只愿能长剑倚天,报效国家。
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表达了诗人不辞劳苦,赤忱报国的高尚情怀。
这首诗写于明宣宗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至1435年),是作者任山西、河南两省巡抚时所作,抒发自己春日巡抚两省途中的情怀。据史书记载,在巡抚山西、河南十八年的时期中,于谦“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体察关怀人民疾苦,很受百姓的爱戴。

诗人于谦资料

赏析作者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 查看详情>>

诗人于谦作品: 《暑月将自太原巡汴》 《腊月二十四夜口号》 《春风·荡漾无端入画堂》 《天门山·天门山峙近西偏》 《雨后写怀·甘雨洗尘寰》 《出塞·健儿马上吹边笳》 《题光武扳倒井》 《大风·大风振林木》 《秋晚行山西道中》 《立春日感怀·年去年来白发新

《上太行·西风落日草斑斑》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