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诗·祭黄帝陵》创作背景

朝代:现代诗人:毛泽东古诗:四言诗·祭黄帝陵更新时间:2017-03-29
《四言诗·祭黄帝陵》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这篇“祭文”采用四言诗的形式,一方面概述了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创建大中华的丰功伟绩,一方面谴责了清政府近百年来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同时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收复国土、保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语言朴直,内涵丰厚,爱国报国卫国之情,充溢其间,浩荡正气,令人感奋。
这篇祭文,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这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蒋介石抗日的“西安事变”后,为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国内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竭尽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最终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出一定的社会环境。
在这个背景下,1937年4月5日,在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为进一步营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抗日的社会舆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出代表,共同赴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举行国共两党共同公祭黄帝陵仪式,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中国共产党派出的公祭代表是林祖涵(林伯渠),中国国民党派出的公祭代表是张继。两党公祭代表在公祭仪式上,分别宣读两党的《祭黄帝陵文》,中国共产党的《祭黄帝陵文》系毛泽东亲笔撰写,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撰写的首篇《祭黄帝陵文》。
同年4月6日发表在延安的《新中华报》上,题目为《苏维埃代表林伯渠参加民族扫墓礼典》。1992年《诗刊》第7期再次发表时,编者将题目改为《祭黄帝陵》。
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族部落的拥戴,在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今涿鹿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黄帝陵为“轩辕黄帝陵”的简称,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位于洛河中上游,延安和西安中间,史书多称“桥陵”。黄帝庙中正殿有灵位和画像,上挂一块醒目的匾额,上书“人文始祖”四个大字。现还残存北宋以来的碑石五十多块,刻有汉族及满、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祭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1、赫赫始祖:赫赫:显赫,显盛。始祖:即最初的远祖,亦称初祖。
2、吾华肇造:吾华:我中华。肇造:始建。《周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
3、胄衍祀绵:胄(zhòu):即后代子孙。参见《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裔也。又系也,嗣也。《左传·襄十四年》: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注》胄,后也。衍:繁衍,衍传。祀(sì):此指祭祀香火。绵:绵延,不断。
4、岳峨河浩:山岳巍峨,江河浩瀚。
5、光被遐荒:睿(ruì):智慧。被:在此读 pī (音披),覆也,覆盖,义同披。遐荒(xiá huāng):边远荒僻之地。光被遐荒:其光辉直至覆照到边远荒僻之地。
6、建此伟业:指建立中华民族这一伟大事业。
7、世变沧桑:世间沧桑变换。
8、中更蹉跌:其间曾经历了失足跌创。中:此一字接前句,意为:之中,其间。更:经过,经历。参见《史记·大宛列传》:“因欲通使(大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又《新唐书·房琯传》:“其佐李揖、刘秩等皆儒生,未尝更军旅。”蹉跌(cuōdiē):失足跌倒。参见《后汉书·蔡邕传》:专必成之功,而忽蹉跌之败者也。
9、越数千年:越过数千年之后到如今。
10、强邻蔑德:霸强的邻国蔑视道德。
11、琉台不守:琉台:指琉球、台湾岛,当时均在日本侵占之下。不守:失守。
12、三韩为墟:三韩:原指古代朝鲜半岛(约公元前2世纪末~公元4世纪)的三个部落联盟,包括“马韩”“弁韩”和“辰韩”。见崔致远《桂苑笔耕·上太师侍中状》:“伏闻东海之外有三国,其名马韩、弁韩、辰韩,马韩则高勾丽,弁韩则百济,辰韩则新罗也。”后来,“三韩”一词常被用来代称整个朝鲜半岛。
13、辽海燕冀:辽海:辽海地区,泛指东北三省。燕:在此读 yān(音烟),古燕国,即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战国时七雄之一。冀:即河北省的简称。燕冀:泛指华北大部地区。
14、汉奸何多:汉奸:原指汉人中那些为效命敌国而出卖汉人利益的奸贼,后来泛指那些为外国人效命而损害本国利益的一切奸贼。何多:何其多。
15、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以割让土地来与敌国议和谋事。事:谋事。敌:指敌国。敌欲岂足:敌国的贪欲,岂能满足。
16、人执笞绳,我为奴辱:笞(chī):古代原指竹片或竹条,常用来行刑拷打,后指鞭杖等拷打刑器。
17、懿维我祖:懿(yì)德:持久的美德。“维”,此同“唯”;此处含义用现今语言来描述,即为:“唯属于”“还得说……”。句解:有认为“维”与“唯”“惟”在古诗文中常用作发语词,此“维”亦为发语词,非也。
18、命世:“命”,在此含义为“立命于”“应天命”“应天道”。“世”:人世,世间。“命世”:为古文言中特定词语,用意于:顺应天道而处于世间,或应天道而立于世间,尤指立志于开创宏伟大业。参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汉晋春秋》:“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命世之英:指应天道而问世的英才,或应天道而立于世间的英雄。此句承前句而引后二句,为四句一结;接下来的四句,亦四句一结。
19、涿鹿奋战,区宇以宁:涿(zhuō)鹿:涿鹿故城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南,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相传黄帝破蚩尤于涿鹿之野。区宇:天下。以宁:得以安宁太平。
20、岂其苗裔,不武如斯:岂:岂有。其:代词,指黄帝。苗裔:后裔,后代。“武”:这里指武勇、英勇。不武:这里指没有英雄气慨。如斯:如此,如现在这样。句解:此二句指向前面“琉台不守,……我为奴辱”八句所述状况。
21、泱泱大国,让其沦胥:泱泱(yāng):宏远博大。沦胥:泛指沦陷、沦丧。
22、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东等:即毛泽东等人。不才:自谦之语。剑:原指兵器的一种,此泛指与敌战斗的武器。屦(jù):本义为用麻、葛等制成的鞋,后泛指鞋子。在此句中,指行军征伐。俱奋:俱,一起;奋,踊跃、振奋。句解:剑屦俱奋:喻指奋勇行军打仗,但词句非常含蓄古朴。
23、备历险夷:备:尽。历:经历。险夷:安危。
24、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匈奴:此喻指一切入侵国土的外寇。何以家为:即“何以为家”,以什么保障来安稳地操持家业?
25、此物此志:此处之“物”,见《玉篇》:“事也。”《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物,事也。”句解:这里指上述“各党各界,……卫我国权”数句所言及之事与所明心志。
26、永矢勿谖:矢:同“誓”。谖(xuān):忘记,欺瞒。如“永矢弗谖”。
27、经武整军:经:经办,营办。参见《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灵台》:“经之营之。”《毛传》:“经,度之也。”左宗棠:“整军,乃可经武。”此“军”指军队,此“武”指整个军事武装。句解:“经武整军”,此句可作意解:励精治武、整肃军威。
28、昭告:告明,公开地告示。
29、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实鉴:即如实地监察、核查。临:亲临省视。临之: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句解:“实鉴临之”此为倒装句,即为:临之皇天后土而实鉴。“之”为指向介词,指向后句“皇天后土”。
30、尚飨:古代祭辞结尾常用词语,即“请享用我们的供奉!”[5] 
作品译文
我盛名赫赫的人文初祖,中华民族的创始之人。其子孙生生不息,其香火绵绵永存;有山岳巍峨高耸,有江河奔腾浩瀚。您聪明智慧的光芒,覆照到边远荒僻之疆。所建树中华民族伟业,崛然雄立于世界东方。
奈何沧桑世变之中,也有失足跌创之痛。而今跨越数千年岁月长河,又遭逢邻国霸强蔑视公德。琉球和台湾失守于外敌,朝鲜半岛也被踏为废墟。辽海一带及华北大部地区,竟有那么多汉奸为虎作伥!以割让土地来与侵略者谋和,贪婪的敌寇焉有罢手之想?正所谓人家执掌着绳索鞭杖,我竟沦为任人欺辱的奴隶之邦。
还数我先祖德范垂永,是顺应天道而立于世间的英雄。他与蚩尤奋战于涿鹿之野,终使天下得以安宁太平。岂有他今天的子孙后代,竟如此没有英雄气慨!我本泱泱一个大国,就这样任其衰败沦丧?我毛泽东等人不才,挥剑征伐奋勇驰骋;不畏惧万里崎岖坎坷,敢以生死报效祖国;连年艰苦奋战,可谓历尽万千险难。不把入侵之敌消灭,我们以什么保障建设家园?
号召中国各党各界,务要牢固地保持团结;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也无须贫富之分。只有建立民族统一阵线,才是救国良策之本。我四万万同胞奋起,一定要坚决抵抗到底。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改革中国当前内政。亿万民众同心协力,我们就会战则必胜!收复我沦陷的大好河山,勇于捍卫祖国的权利与尊严!如此救国之信念与志向,誓将永远铭记不忘!我们励精治武整肃军心,特此告明中华列祖于今:恭请临视,监察于皇天后土之间!
请享供奉!

诗人毛泽东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查看详情>>

诗人毛泽东作品: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四言诗·祭黄帝陵》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五言诗·井》 《七绝·刘蕡》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续》 《七律·答友人》 《念奴娇·鸟儿问答》 《菩萨蛮·黄鹤楼》 《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

古诗《四言诗·祭黄帝陵》的名句翻译赏析

《四言诗·祭黄帝陵》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