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天边明月迥含霜》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屈大均古诗:天边·天边明月迥含霜更新时间:2020-10-15
注释
1。迥(jiǒng):远。霜:指月光。用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意。
2。哀笳(jiā):哀怨的军中吹笳声。怨望乡:望乡之怨,言不能回乡的痛楚之情。
3。鸿雁:古代以为传递书信的飞鸟。
4。衡阳:即今湖南省衡阳市。市南有衡山回雁峰,传说北雁南飞,到此峰则回头向北。
白话译文
天边遥远的皓月洒下霜雪般的清光,夜夜军营哀怨的胡笳倾吐望乡愁肠
我想把满怀愁绪寄托给南飞的鸿雁,只怕鸿雁不能够随着秋风飞过衡阳。
这首七绝是诗人游历边塞之作,明亡后诗人常悼国思家,此诗亦是抒写了其有家难归的悲痛之情。
首句“天边明月迥含霜”,写明月之夜,天上的皓月洒下的清光犹如霜雪般皎洁。接着写明月之夜的耳闻及目睹。“夜夜哀笳怨望乡”,句中“夜夜”、“哀”、“怨”,充分表达了诗人望乡的深情及心中的哀怨。“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边塞笳声悲凉,令望乡之人断肠,此处正是化用了李益的诗意。
此诗后两句,写北雁南飞,诗人欲将满怀愁绪寄托给南飞的鸿雁,带回家乡。所以言“一片愁心与鸿雁”,然而“秋风吹不到衡阳”。传说大雁飞抵湖南衡山回雁峰,则回头向北,而诗人之家在广东番禺,大雁无法将他的“愁心”带回家去,就更令诗人悲伤不已了。此句道出诗人思乡情切,愁心难解。欲寄此心与鸿雁,但也无济于事,因为鸿雁也去不了。大明已亡,清军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土地,有家难回,哀痛溢于言表。
全诗融景、声、情三者为一体,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含蕴不尽。且化用了唐代李白、李益等人的名篇佳句写思乡之情,抒写明亡后悼国思家的愁绪,贴切得体,写得含蓄,沉郁苍凉。

诗人屈大均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 查看详情>>

诗人屈大均作品: 《弄琴有怀石斋翁·秋声空外起》 《古意·面脂调藁本》 《所见·马上两蛾眉》 《出京江口·至此风涛阔》 《捕蟹辞·虎门潮水接牂牁》 《古意·柳花下阶砌》 《咏马伏波·麋冷双女自为王》 《怨歌·与欢百年期》 《席上赠叶仙·吹人无那素馨风》 《晚菊·岂为尊无绿

《天边·天边明月迥含霜》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