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元处士高亭》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杜牧古诗:题元处士高亭更新时间:2020-05-15
这首诗首句不直接写亭,而从水声写起,很有趣。诗人来到亭中,第一感受就是声音,可见水势之大,流水之急。流水接通长江,水声从天外遥遥传来。从天外而能传到此处,可见水声之浩荡。次句“小斋”点题。写它旁边的松树高耸人云。“松影”,可见松树之高,人在地上只能看见末梢的影子上与云平。“拂云”二字既指树高,又有高古之意。松树年深日久,日与白云相伴,悠悠不语,而其下水流湍急,远接长江,两句有王维《青溪》“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之意,而“接”字、“拂”字,增加了纵深与高度,使得意境更为阔大高远。亭既如此,人亦可知。这两句既写亭,也从侧面写出元处士胸襟之开阔,兴趣之高古。和杜牧《赠宣州元处士》诗中写其人“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的风度襟怀一致。
三、四句“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诗人自叹有谁能教他吹笛。和元处士一起共倚春风,玩赏明月。此处暗用桓伊之典,桓伊是东晋吹笛名家,世称“笛圣”,《晋书·桓伊传》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诗中写:“调高银字声还侧,物比柯亭韵校奇。寄与玉人天上去,桓将军见不教吹。”桓将军就是桓伊。正是春风明月之时,耳闻春水浩荡之声,身当松风云影之下,此时心中有无穷感触,情思涌动,欲借桓伊笛声以传。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徽之在舟中,于岸见到桓伊,时两人尚不相识。王徽之请人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便下车为他奏了一曲。奏完之后上车离去,两人不交一语。这是东晋名士脱略行迹、相交以神的著名故事。杜牧是位名士,个性潇洒,俊迈不羁,“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当年考进士的时候就有人指摘他不拘细行,而元处士却是一个隐居山中、身世两忘的高士,“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两人相交,一个饮酒作诗,一个谈玄论易,虽然志趣不同,但心意相通。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时游敬亭上,闲听松风眠。或弄宛溪月,虚舟信洄沿。”与此诗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处。杜牧对李白在宣州所作之诗非常熟悉,此诗或许有所借鉴,亦未可知。松风明月,溪水潺潺,正可与好友纵酒谈玄,共倚春风弄月明,此时若有桓伊之笛相伴,想必更是陶然共忘机了。
杜牧和不少唐朝诗人一样,喜欢笛子,不仅诗中常写笛,还经常寄笛子给朋友,除了《寄珉笛与宇文舍人》之外,还有《寄澧州张舍人笛》。他的好友赵嘏写了一首《长安晚秋》诗:“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杜牧很喜欢,称他为“赵倚楼”。“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此句与“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和“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可并称杜牧写笛名句。
《代人寄远六言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诗作表现离人相思之情。宛陵少妇因为“丁香闲结”,故请人代为写诗寄远,回忆当年的甜蜜爱情和相送分别之情景,表达了主人公对江南绿草般的柔情和期昐,既是对郎君的不放心也是对他的思念,八句之中,爱恨交织。
从第一首诗中“宛陵”地名看,此诗当为杜牧在宣州基府为吏时所作。据《太平寰宇记》卷三宣州,宛陵为汉县,隋大业初改宣城,为宣州治所。“宛陵楼上蹬目”句也合张好好在宣州为沈述师所聘之事。故此诗之“人”即指张歌人,当与《赠沈学土张歌人》同时作。

诗人杜牧资料

赏析作者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查看详情>>

诗人杜牧作品: 《张好好诗》 《题桐叶·去年桐落故溪上》 《帘·徒云逢剪削》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秋感·金风万里思何尽》 《屏风绝句·屏风周昉画纤腰》 《安贤寺·谢家池上安贤寺》 《醉题·金镊洗霜鬓》 《池州清溪》 《寄桐江隐者

《题元处士高亭》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