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鉴赏

朝代:元代诗人:萨都剌古诗: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更新时间:2021-01-26
“行人雨霁入金陵,萧寺疏钟又远听”,这里的钟声用“疏”字来形容,很贴切地表现出金陵城的广大,以及寺院钟声节奏的缓慢稳重。这每一次“当当”的敲击声都在城内悠扬回响,令人想起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关于寺庙的钟声,也有一个与梁武帝有关的传说,据说梁武帝曾私下咨询宝志和尚,如何才能解除死后在地狱中的痛苦,宝志回答说只有听到钟声痛苦才能平息,于是梁武帝就命令天下寺院敲钟,这才有了寺院的梵响钟鸣。当然,这只是传说。萧寺、钟声两个典故都来源于梁武帝,又都与金陵有关,开篇即暗示整首诗金陵怀古的主题。
“五月潮声方汹涌,六朝文物已凋零”,金陵五月,正是秦淮河水的潮汛期,波涛汹涌,拍打河岸,其声轰鸣。潮声为金陵城有代表性的景物,唐诗人刘禹锡曾写《金陵五题》,其中《石头城》一首说“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成为吟咏金陵的名句。而作为六朝古都,城内曾经拥有的红楼朱阁、亭台古寺这些遗迹古物,现在已经变得破败凋零。数百年来,潮声依旧回响于古城,但是城里改朝换代,沧桑变化,昔日繁华景象早已经荡尽,六朝风流已经逝去。这两句采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景色依旧、物是人非的感叹。上下两句对比,表明六朝金粉、英雄伟业,比不上涛声的生命力更持久。
“春风玉烛留歌韵,落日青山立画屏”,这两句仍然缘景述情,感怀旧史,但是没有一味悲叹。六朝的繁盛固然值得不断咏唱,但经过几百年的变迁,英雄事迹已变成古旧的传说,而江山依旧如画,依然可以像一面画屏那样供人欣赏。
“千古兴亡堪一笑,买花载酒赏心亭”,最后一联以旷达的眼光来总结全篇,提出自己的观点:千百年来朝代的更迭、世事的纷纭,只能作为供后人笑谈的往事;不如买上一些时令的鲜花,带上一坛好酒,登赏心亭眺望金陵的美景,开怀畅饮,这才是人生的赏心乐事。“赏心亭”正好面对着秦淮河,景色绝佳。历代诗人登临多有题咏,如南宋词人辛弃疾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陆游也有《登赏心亭》诗。萨都剌这首诗到最后,才揭出在何处“望金陵”,原来他是登临赏心亭,居高临下俯视古城。“千古兴亡堪一笑”这样睥睨历史、胸襟旷达的诗句,把诗人慷慨豪迈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他对历史沧桑的评价,正如宋人张昪《离亭燕》词所云,“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这种物是人非、朝代更迭的情形屡次发生在金陵城里,沧桑变化如此频繁,人们对此已经不应再感到讶异。这貌似轻松的“一笑”之中,又藏有多少无法言说的沉重,作者没有明说,只将这心事埋藏在赏花、饮酒的行动当中了。对最后这一联,有人认为作者是完全的旷达,有人则认为这是故作放纵的沉痛。诗人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情,只能各人去揣摩体会了。
萨都剌写有诸多关于金陵的诗词,《望金陵》是其中一首名作。这首诗以怀古咏今为主题,以“望”字作为抒发情感的起点,通过眺望六朝古都的山光水色,对比往日的繁华,感受古城的沧桑变化,最后引发出对历史变迁、人事兴衰的感慨,更留下“千古兴亡堪一笑”的警句。在这“一笑”里,有诗人内心的感触,有他对历史的评判,并且还显出作者豪放的胸襟,他并没有太多的悲叹,而欲把千古以来沉重的历史事件、繁华兴盛都当成笑谈,可谓举重若轻。在萨都剌的怀古诗中,这首诗的格调、立意都属上乘。
《秋夜闻笛》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点名了时间和地点,营造清冷的氛围;后两句描写自己“徘徊”、“倚阑干”,表达了深深的乡愁。诗句纯朴简单,却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萨都剌客居江南的时候,夜晚听闻笛声而作。萨龙光把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定为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此时萨都剌登进士第后被派往镇江,任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萨都剌年少时由于家庭遭到变故,不得已出门经商,为家人衣食奔忙。他的早期诗作屡次提到天涯寥落、不能与家人团聚的痛苦,如《客中九日二首》即有“寥落天涯岁月赊,每逢佳节每思家”等句。

诗人萨都剌资料

鉴赏作者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 查看详情>>

诗人萨都剌作品: 《次和清凉寺长老韵》 《送李恕可随王宗师入京》 《北风行送王君实》 《醉歌行·草生金谷韩信饿》 《季子庙·公子不来春草绿》 《京口城南次集》 《西宫即事·退朝西殿承平日》 《赠茅山道士胡琴月》 《望金陵·行人雨霁金陵去》 《游金山·约客同游买渡船

《望金陵·行人雨霁入金陵》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