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织女诗》创作背景

朝代:南北朝诗人:范云古诗:望织女诗更新时间:2017-06-13

《望织女》是南朝诗人范云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用代拟的手法,感天上牛郎织女之事,写人间的爱情与思念之苦。这是一首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诗歌。大约在西汉时代开始,便产生了关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个传说在我国有广泛的现实土壤,夫妻长期分离而不能相见,一对恋人苦苦思念却不能朝朝暮暮相处,都可以用牛女之事,来象喻自己在爱情中的悲欢离合。这个传说引起了诗人的极大兴趣,以“七夕”为题的诗不可胜数,他们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寄与了深切的同情,此篇即为一例。

这是一首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诗歌。大约在西汉时代开始,便产生了关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个传说在我国有广泛的现实土壤,夫妻长期分离而不能相见,一对恋人苦苦思念却不能朝朝暮暮相处,都可以用牛女之事,来象喻自己在爱情中的悲欢离合。这个传说引起了诗人的极大兴趣,以“七夕”为题的诗不可胜数,他们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寄与了深切的同情,此篇即为一例。
首二句诗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境,抒写织女的孤独与冷寞。她夜夜独处银河的一边,一界银河,把她与情人分隔开来,与牛郎只能隔河相望,只能在每年的七夕,“金风玉露一相逢”。(秦观《鹊桥仙》)碧海青天,夜夜相思,但到头来还是“夜夜空自怜”。“空自怜”三字,突出了织女的悲苦凄清,也唤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三、四两句,为诗中一个转折,作者把上文所写情景宕开,忽然想落天外,幻想将阻隔在牛郎织女中间的障碍消除,以精卫填海的勇气和毅力,不辞千辛万苦,誓欲填平横在他们中间的银河;但银河终归是不能填平的,牛女永远只能隔河相望。想到这里,作者只能代牛郎织女感到黯然伤神,并以代拟的手法,想象她们痛苦的情状:寸心之中,郁结着千丝万缕的情思,心旌摇荡,一颗心仿佛悬挂在万处,令人忐忑不安,心烦意乱。
结尾两句,将愁苦之情宕开,陡然一跌,转笔描写她们的美好愿望。“愿作双青鸟,共舒明镜前”两句,运用了两个典故。据《汉武故事》说:“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来。……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鸾,夹侍王母旁。”因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青鸟为使者,故用此典以牵合牛女之事,把青鸟作为爱情使者。末句诗用范泰《鸾鸟诗序》的典故:“昔罽宾王结置峻卯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常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照镜以映之?’鸾睹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绝。”其诗中有“明镜悬高堂,顾影悲同契”之句,作者用此典是表示愿牛郎织女像成双成对的鸾鸟一样,在明镜之前,比翼飞舞,永远形影不离,其意象与《鸾鸟诗序》并不一致,这正是作者用典的灵活多变之处。
这首诗写牛女之事,作者不用“鹊桥”的传说,而用“精卫填海”的神话,把填海改变为填河,这比运用“鹊桥”的传说,更能表现诗中主人公对爱情的苦苦追求和至死靡它的坚贞,用典的灵活变化,在深化主题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寸情百重结,一心万处悬”两句,以“寸情”、“一心”与“百重”、“万处”对举,来表现相思之苦,把感情的复杂多端和寸心的难以承受,描写得十分形象,有回肠荡气之妙。全诗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圆润,清新隽永。钟嵘《诗品》评范云诗说:“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望织女》一诗,较典型地体现了范诗的这一艺术特色。

诗人范云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范云

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范缜从弟,子范孝才。范云是当时文坛领袖之一,与沈约、王融、谢脁等友善,和何逊也有交往。他八岁时就能写诗,稍长即善属文,文思敏捷,时人多疑..... 查看详情>>

诗人范云作品: 《州名诗》 《四色诗·素鳞扬北渚》 《贻何秀才诗·桂叶竟穿荷》 《悲废井诗》 《赠俊公道人诗》 《赠沈左卫诗》 《登三山诗·仄径崩且危》 《四色诗·折柳青门外》 《数名诗》 《咏井诗·因旧未尝改

古诗《望织女诗》的名句翻译赏析

《望织女诗》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