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陆游古诗: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更新时间:2017-09-30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诗歌之一。诗人以纪梦的形式,描述了宋王朝成功收复西域的汉唐故地后,国家强盛统一、边疆安定祥和的场面,从而抒发了诗人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主义情怀。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作者陆游已五十六岁,在江西抚州任职。当时,宋金对峙的局面已大体固定下来,而陆游则终身以驱逐胡虏、光复中原为己任。不仅如此,他还梦想收复西域的汉唐故地,使宋朝疆域“西琛过葱岭,东戍逾朝鲜”,这种理想抱负在南宋文人中可谓是凤毛麟角。“安西”、“北庭”、“天山”、“轮台”、“交河”、“青海”等西北意象在他的诗词中频频出现,如《凉州行》中对“安西北庭皆郡县,四夷朝贡无争战”,《北望》中的“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望夫石》中的“送君远戍交河北,男儿自以身许国”,《闻角》中的”早知送老桑麻野,悔失安西万里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诉衷情》中的“谁料此生,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些诗句无不强烈表达陆游对收复西域的渴望之情。而现实中当权者的苟且偷安,不仅不想夺回中原,遑论收复西域,陆游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便将这种情怀寄寓于诗词之中。《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可以说是陆游收复西域雄心的集中体现。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https://www.gushilai.com/gushi/wuyueshiyiriyeqiobanmengcongdaji32.html
注释
五月十一日:指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五月十一日。大驾:皇帝的车驾。西凉府:即后文的凉州,今甘肃武威,北宋初年曾置西凉府,后被党项人攻占。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胡兵:指安禄山的军队,安禄山是胡人,手下士兵也多为胡人。两京:指长安和洛阳。755年(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在数月内先后攻陷洛阳、长安。
北庭、安西:为唐朝驻西域(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的军政机构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前者管辖天山北路,后者管辖天山南路。无汉营:没有中原王朝的军队驻扎。安史之乱以后吐蕃趁虚而入,蚕食唐朝西部疆土,到唐德宗贞元年间(8世纪末),北庭、安西亦失守,此后中原王朝再未控制这一地区。
五百年:该诗作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距北庭、安西失守的时间不足四百年,此处为虚指。
圣主:指宋孝宗赵昚。
熊罴:熊和罴,皆为猛兽。因以喻勇士或雄师劲旅。銮驾:天子的车驾。因天子车驾有銮铃而得名。
故地:指曾为汉唐疆域、但已沦为异族统治的西北地区。传檄:传布檄文,意思是只要檄文传到原来的领土上,那地方就可以拿下来,不用费事。
绝塞:极远的边塞。这里指唐代北庭、安西两都护府原来的辖区。新图:新编制的地域图册。
排仗:排列仪仗队。宣大赦:由于国家收复失地,取得重大胜利,所以皇帝要宣布大赦天下,以示庆祝。
淳熙:宋孝宗的年号,该诗作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指皇帝的亲卫部队。错:交错。错锦绣,穿着各色各样华美的服装。
苜蓿峰:峰当作烽,故址当在于祝(今新疆乌什)境之葫芦河附近。亭障: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
平安火:唐代在边塞上每三十里置一烽候,夜里举火为信,报告平安无事。交河:唐代安西都护府驻地,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京都:这里指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朱祖谋校《云谣集》载唐人《内家娇》第二首:“及时衣著,梳头京样。”
译文
天宝年间安禄山攻陷了洛阳长安,
北庭安西都被敌人侵占。
五百年来土地丧失无人过问,
今日里圣明的皇上亲自征战。
百万猛士跟随皇帝的车驾前进,
用不着传下檄文故土纷纷归顺。
遥远的边塞筑起城墙划入版图,
行宫里排列仪仗宣读大赦的诏文。
极目远望都是宋朝的河山,
发布文书开始用淳熙纪年。
庆功大典的将士穿着彩色的战袍,
秋风里军乐奏起鼓角震天。
苜蓿峰前都是哨亭堡垒,
交河上的烽火报告着平安。
高楼上满是凉州的少女,
连梳头的样式也学着京都的打扮。

诗人陆游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 查看详情>>

诗人陆游作品: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玉壶亭·玉壶亭上小徘徊》 《立春前七日闻有预作春盘邀客者戏作》 《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 《樵夫·酸澀涧边果》 《湖上秋夜》 《神君歌·泰山可为砺》 《思蜀·白帝城边八阵碛》 《夜雨思栝苍游》 《对酒·断简残编不策勋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