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宜》鉴赏

朝代:唐代诗人:柳宗元文言文:咸宜更新时间:2020-01-10
文章一开头,作者便开门见山,以简洁典正的语言,叙述了时人对“兴王之臣”与“亡王之臣”的看法,即“兴王之臣”是幸运的,而“亡王之臣”是不幸的。随即笔锋一转,以“余咸宜之”四字表明自己的态度,既旗帜鲜明,又扣合题目。短短二十八字,不表感情,而感情自现,却绝无牢骚之词,这得力于作者措词的精严缜密。
接着,作者笔分两路,双排说去。以夹叙夹议的笔法,举出汉初和汉晋之际两个时期公侯卿相的遭遇为例子,指出“起污贱”者本来就是“公侯卿相器”,他们后来才成为“兴王之臣”,应该说是开始时的不幸,而非后来的侥幸;而“死盗寇”者本来就是“劫戮困饿器”,他们后来成为“亡王之臣”,则是开始时的侥幸,而不是后来的不幸。在这里,作者援史为证,正反结合,从而有力地强化了自己的观点,用笔简洁而又劲健有力。
最后,作者又从史实的剖析转向对现实的批判。作者认为,上述两种人的遭遇都是合情合理的,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性。可是兴王之臣怀“平难泽物”之志,“其进晚尔”,而人“犹幸之”;亡王之臣,逞“残民兴乱之技”,“其死后尔”,而人“犹祸之”。作者不禁对此颠倒是非的世风发出了“悲夫”的感怆,末尾以“余是以咸宜之”作结,与起首相呼应。在这段议论中,语句长短相间,缓促相宜,言尽而意无穷。
此文虽似论史,实则以古喻今,表达了作者对当下黑暗政治的不满。柳宗元本是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他立志于“励才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却由于“永贞革新”的失败而从庙堂之上被贬到荒远之地,使得他怀才不遇,有志不获骋,而那些无德无能的人却瓦釜雷鸣,尸位素餐。看到大唐王朝将会毁于这些人手中,作为一个正直的士大夫,柳宗元不能不“感激愤悱”。
此文以“咸宜”立论,发人之所未发。整篇文章以简驭繁,捶字坚而不移,句句击中要害,行文明快透彻,精悍有力。首尾呼应,如常山之蛇,神完气足,理酣意畅,可见作者用笔之老练。
《谪龙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写的一篇寓言性质的小品文。作者在文中以谪龙自比,用轻蔑的态度回击了腐朽势力对自己的侮辱,表现了决不与那些“非其类”的人们同流合污的昂扬气概。文章内容神奇瑰丽,形象生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但在藩镇、宦官和贵族的联合反扑下,终告失败,为时不过一百四十六天。王叔文贬官后又被处死,当时八个主要官员被贬到偏远地区担任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永贞元年(805年),作者被贬到永州,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年头,直至元和十年(815年)才改任柳州刺史。《谪龙说》便是写在永州的被禁锢的十年当中,作者欲以寓言的形式述说遭到贬官后受到的侮辱。

诗人柳宗元资料

鉴赏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 查看详情>>

诗人柳宗元作品: 《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楥遂其生植感而赋诗》 《种白蘘荷》 《闻黄鹂》 《赠江华长老》 《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 《入黄溪闻猿·溪路千里曲》 《饮酒·今夕少愉乐》 《泾水黄·泾水黄》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咸宜》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