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赏析

朝代:两汉诗人:司马迁文言文:五帝本纪赞更新时间:2017-06-15
这篇赞语的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一文的史料来源以及作者的取舍,文章虽不足二百字,却极尽曲折回环之妙,在《史记》诸多赞语中可称超绝。
作者探求的是有关五帝的史实。然文章落笔即云:学者多称五帝,可五帝之事已经非常久远。只此一语,便把五帝置于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及之境。
“五帝”无疑最符合司马迁的“人君”理想,虽然司马迁自己也说,由于时代的久远,关于黄帝的事迹,就连缙绅先生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诸子百家虽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但又显得鄙陋不堪。文章说:古代典籍,最可征信者是《尚书》,可《尚书》不载黄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常常称道黄帝,却又往往牵缠神仙怪异,不可尽信。因此,士大夫多不便征引百家之说。总之,有关五帝的史实,直在雾障山隔之中!文章又说:《五帝德》、《帝系姓》两文传自孔子,可当世儒者大都怀疑它们并非“圣人”原意。看来亦不可征信矣!赞语的这一层次,每一句都提出一种希望,每一句都打破一种希望,只使人觉得触目萧索,无有出路。
赞语的第二层突然转出满目生机。司马迁通过实地考证,并在古代典籍中发幽探微,理出五帝的事略,体现了司马迁考信求实的史学家风范。其一,作者西至空峒,北过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亲访黄帝、尧、舜之旧边,知各地教化、风俗,本有不同。则诸书所说黄帝、尧、舜,可能多少都有一点真相。若深思其意,便可知不背离《尚书》所载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其二,作者深考《春秋》、《国语》,知道二书明显发挥《五帝德》、《帝系姓》之意,其中有关内容均非向壁虚构。既然如此,《五帝德》、《帝系姓》可以征信,《春秋》、《国语》亦可以参考。其三,《尚书》本有间脱,其逸文往往可以从其它书中发现。因之,考察有关五帝的史实,应“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此二语乃全部赞语的关键。五帝之事本在疑信之间,非好学深思无以正确择取。
赞语第一层是步步后退,第二层是节节推进,第一层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第二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一层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第二层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上去话语平淡、语语漫不经心,实质上句句深醇、句句匠心独运。
这段“赞”语表明了作者司马迁拨乱反正、重实去伪的史学观,同时说明写作《五帝本纪》的缘由。
《项羽本纪赞》是《古文观止》里的一篇,本为《史记·项羽本纪》的赞语部分,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论。司马迁肯定了项羽继陈涉之后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批驳了他的宿命论思想。但司马迁没有看到项羽失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以及分封诸王侯所造成的天下分裂局面,背离历史前进的方向。相反,却把“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作为项羽的功绩加以肯定,这正反映了司马迁的局限性。
《项羽本纪赞》是司马迁为《史记·项羽本纪》的赞语,列在该篇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在《项羽本纪赞》中,作者既肯定了项羽的胆略与才智,同时也严肃的批评了项羽的残酷暴虐、刚愎自用。[5]  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

诗人司马迁资料

赏析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查看详情>>

诗人司马迁作品: 《项羽本纪赞》 《孔子世家赞》 《孙子传》 《韩信始为布衣时》 《傅靳蒯成列传》 《屈原列传·屈原者》 《苏秦列传》 《韩世家》 《毛遂自荐》 《曹相国世家

《五帝本纪赞》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