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慈传》注释译文

朝代:魏晋诗人:陈寿文言文:许慈传更新时间:2018-11-01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他从师于刘熙,精通郑玄的经学,钻研《周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建安年间,他与许靖等一道由交州到达蜀地。当时还有魏郡人胡潜,字公兴,不知道他怎样来到益州。胡潜虽说学问并不渊博,然而他卓然出众强记过人,举凡祖宗制度礼仪、丧纪五服规程,他都了如指掌,举手即得。刘备平定蜀地,其地方历经丧乱破坏,学问之事久废不举,于是聚集法典图籍,淘汰各家学说,许慈、胡潜同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一起掌典文献古籍。当时正是百业草创之际,动辄就引发不少疑议,许慈、胡潜互相争胜攻击,忿争毁谤,声色俱厉,两人之间书籍从不互通有无,有时还寻衅厮打,以此震慑对方。他们夸耀自己贬抑他人,以至达到如此程度。刘备怜惜他们如此情形,于是会集百官,让演员假扮他们二人模样,仿效他们相互控告对方的情形,饮酒奏乐,以此演出来开心,起初各自据理争辩诘难,最后则刀杖相攻,想借此演出情景来感悟他们。胡潜去世在先,许慈在后主刘禅时期逐渐升至大长秋后才去世。
他的儿子许勋承传他的事业,也作了博士。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代太尉孟郁同族后人,汉灵帝末年官为讲部吏。汉献帝迁都长安,孟光于是逃避蜀地,刘焉父子以宾客之礼接纳了他。孟光博物知古,无书不读,尤其专心致志于《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这三部历史,熟悉汉代典章制度名物掌故。孟光喜欢钻研《公羊春秋》而讥刺左丘明,常常与来敏就此二传内容争论不休,孟光常大声强争。刘备平定益州,任命孟光为议郎,与许慈一同掌典礼法制度。后主刘禅继位后,孟光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升为大司农。
延熙九年(246)秋,颁行大赦令,孟光当众责问大将军费祎说:“所谓大赦,是偏枯之物,并不是贤明之世所应该施行的。敝衰穷极之世,万不得已之时,然后才可暂且施行一下而已。如今主上仁慈贤明,百官各适其位,有什么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多次施行这种非常的恩典,以此来惠顾那些奸邪作恶之人呢?况且如今盗贼猖獗,而原宥那些有罪之人,这样作上犯天时,下违人心。老夫已是朽腐之人,不明达治国的根本,但私下认为此法难以维持长久,岂是人们瞻仰其高美、企望其明德之人所为?”费祎只是恭敬地道歉而已。孟光对时弊的指责,大多都是这样,故此执政的重臣们,心里都不喜欢他,而他的爵位也得不到升迁,每当直言时他无所顾忌,被当时的人所怨恨。太常广汉人镡承、光禄勋河东人裴亻隽等,年龄、资历都在孟光之后,但却登居孟光之上的高官之位,其原因即在此处。后辈文士秘书郎谷阝正多次咨访孟光。孟光问谷阝正太子学习攻读的什么书以及他的性情好尚如何,谷阝正回答说:“虔诚恭敬地侍奉双亲,早晚从不马虎,有古代世子的风范;接待文武百官,一举一动都依据仁恕之道。”孟光说:“像您所说的东西,是普通的人家都具有的,我现在所问的,是想知道他的权变谋略智虑气度怎样。”谷阝正说:“作为世子的处世原则,在于继承君父的志向,使双亲欢娱,既不能有所妄自行动,又必须将智慧与气度深藏不露,权变谋略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出来,此类东西的有无,怎能预先准备呢?”孟光明白谷阝正慎重得宜,不是随便乱讲,于是说:“我好讲直话,无所顾忌,每每弹劾揭露利弊,为人们所怨恨厌恶,我心里明白您也不太喜欢听我的话,但我的话有道理。如今天下未定,智谋是最重要的东西,智谋虽然来自天性,但也可以通过努力而获得。这就是为什么世子读书,不能仿效我们那样去尽力增添知识以备咨询、像博士那样深入研究策问讲习去求取爵位的原因。而应当获求最重要的东西。”谷阝正极为同意孟光的观点。后来孟光因它事被免官,年九十余岁去世。

诗人陈寿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 查看详情>>

诗人陈寿作品: 《刘璋传》 《柳世隆传》 《朱异传》 《辛毗传》 《周泰传》 《黄忠传》 《秋日武陵客舍写怀》 《徐奕传》 《邴原传》 《郭淮传

《许慈传》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