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笼莺》赏析

朝代: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古诗:咏笼莺更新时间:2020-10-12
诗的前四句虽未写一个“笼”字,却紧篮扣住“笼”这个特定环境,从外貌、动作、声音等方面描写这只黄莺。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一语道破笼与莺之间的矛盾,为全诗题旨奠基定调。黄莺别名金衣公子(见《开元天宝遗事》上),诗人不称黄莺,也不呼金衣公子,却言“金衣客”,意在以“客”字配合“何处”,点明黄莺原非生于笼中,而是来自远方,现在寄人篱下。身着金衣的美丽小鸟蹦跳在翠幕之中,乍看来甚是华贵安逸。但用了“栖栖”二字就点破这上下蹦跳行为绝非兴奋,而是栖栖惶惶焦躁不安的表现。这种由表及里、由假拨真的写法,可使读者的印象更为深刻。黄莺的特性是喜不停地啼叫,有人说它是展示歌喉,美妙动听,正是“莺啼燕舞”才带来春天的生机,才会“春意闹”;但也有人觉得聒噪,令人烦厌,要“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诗),看来是喜是恼因人而异。在这首诗中写黄莺“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无疑是不中听极了。用对偶句法再冠以“有心”、“无计”,非但不能唤来缠绵撩人的春意,连春梦也给故意搅散了。咏物诗非为咏物而咏物,只不过借物抒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写黄莺无可奈何的悲啼,实是写与金衣客命运相似的主人,虽身在金玉锦绣之中,却感受不到春的温馨,白白浪费了青春年华。“有心”二字表现了蕴藏着的一股力量,一股要冲破现实寻找梦想的力量。
接下去颈联“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把笔锋调离黄莺,扩大视野,转向翠幕之外的天地,初春时节乳燕双飞,衔泥嬉戏于梁间,暮春时节有桐花凤筑巢桐树之上,“集桐花,以饮朝露,及花落则烟飞雨散,不知所往”(见李德裕《画桐花凤扇赋序》),自由自在均堪羡慕。而“漫逐”、“谁巢”,则写透了笼莺对笼外世界的企求和这种企求不得满足之苦,它想追逐燕子,可被笼子限住,一切飞翔的愿望都归徒劳。它想探看桐树上谁在筑巢,可笼子又锁住了它。
尾联“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紧承上联在比较之后归结出问题。纵然生在一样的时节,长有一样的翅膀,却不能一样展翅高飞,唯一的原因是黄莺被关在笼中。最后才点出“雕笼”将矛盾推向顶峰,千言万语汇集在一个“恨”字中。
全诗虽然描写的是笼中的黄莺,其实是诗人托物抒怀,反映纳兰性德追求自然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之中无法选择,最终进退两难、郁郁寡欢。
《清平乐·孤花片叶》亦为这种悲秋之作,故《瑶华集》有副题作“秋思”。玩词意确系抒写清秋懊恼之情怀。但其情婉而隐,词中只用清秋孤花片叶,天涯芳草,以及寂寂绣屏,香篆熄灭,半床花月之景,将深隐的愁情具象化,极迷离惝恍,极空灵含婉。

诗人纳兰性德资料

赏析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一度因避讳太子胤礽的本名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之后又改回纳兰性德之名,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 查看详情>>

诗人纳兰性德作品: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摸鱼儿·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密云·白檀山下水声秋》 《玉楼春·拟古决绝词》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 《南乡子·为忘妇题照》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酒泉子·谢却荼蘼》 《朝中措·蜀弦秦柱不关情》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

《咏笼莺》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