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绝壁孤云》鉴赏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永遇乐·绝壁孤云更新时间:2021-01-20
该词上阕描写词人心中理想的隐居之所,抒写了羁身官场的苦闷情怀。前三句“绝壁孤云,冷泉高竹,茅舍相望”,是词人想像弃官归隐后的闲逸生活。悬崖峭壁,淙淙山泉,杳杳竹林,再加上一个小小的茅草屋。厌倦了官场的词人,很向往这样的地方。以下“留滞三年”指作者权国史院编修后的二三年,期间词人无时不作回归的梦想,想千里之外的家乡,想遥远的地方,想那些隔绝尘世的山林。接着用了一个趣语,把词人的羁留称为是老天的游戏。“天公老大,依然儿戏,困我世间羁鞅”,其实,身不由己的命运只好有这样聊作戏语的解答。“羁鞅”照应着“困”字,词人认为自己就如上了笼头的马儿,无法展开自由的飞翔。“此身”三句说词人的一生像一叶扁舟在风波险恶的浪涛上颠簸,其实也就是指身不由己地在宦海里沉浮。正因为这样,对于“绝壁孤云,冷泉高竹,茅舍相望”这样的理想居处,词人才充满了梦寐已久的渴望。先言梦境,由梦中回到现实,突然觉得自己的渺小和无能。
下阕进一步表露了词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逸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比之上阕,更加具体地画出官场图象。在这里,词人形象地描述自己变得庸俗的根源,是因为高官厚禄的诱惑。言语间流露出对于“尘容俗状”的厌恶,元好问一生以诗人自许,诗人自然是不能有“尘容俗状”的。诗人不愿意再食“官仓红腐”,愿意自己醒着常吟诵,梦里有灵感,但是又笑自己太过迂腐。这句也合了词前小序:因梦中得到佳句乐而开笑,又因触动心怀而有无限怅惘。他对自己的现状充满了迷惑。事实上这也是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矛盾,隐还是仕,这是一个问题。元好问在金亡之前一直奔波于仕途,也一直向往着归隐。“学而优则仕”了,之所以还会“怀才不遇”——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乱亡之际,这种矛盾便更突出,更明显。揽镜自照,三十几岁,“鬓已星星也”,就是因为追逐名利所致。词人在此深刻地解剖自己,一面又想要寻求最佳的解脱方式,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他把目光投向了酒。只有沉醉于酒,纵情高歌,痛苦郁闷的心灵才能暂得释放。这几句据序中所言是词人在梦中得到的,略加修改,词意更加浓郁,可谓意味深长。
该词起调以凝重之笔,描摹了一幅清幽的景观,以抒发作者的归隐之思,以景带情,即景即情,足见运笔高妙。接着转述自己备受“羁鞅”之身世,困顿艰涩转过,又是扁舟飘于波浪的壮阔,高潮处歇拍,可见作者功力。转换下片,仍追述身世之感。既然不能脱俗,终日奔走于名利场,自然会换来“尘容俗状”。但词人又不甘心,所以结尾才有了诘问,作者以那个寄寓自己超越尘俗之念的诘问收笔,余音不绝,意味不尽。全词真幻交织,首尾呼应。
《石州慢·击筑行歌》是词人元好问的词作。这首词写下了他的一生。早年的胸怀天下,壮志于经世治国到常年怀才不遇的郁闷与无奈,直至最终对仕途绝望,归隐之心日甚。“诗句欲成时,满西山风雨。”一句,表明了他寄希望以他一只笔,能够写下天下黎明百姓的疾苦,反应人民的生活疾苦,以及表达对政治黑暗的不满。
元好问因厌倦朝中内斗,自己不再愿意为官了。更是痛于他乡漂泊流落之苦,和对前途的一片渺茫而不知所措。作此诗。

诗人元好问资料

鉴赏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古诗《永遇乐·绝壁孤云》的名句翻译赏析

《永遇乐·绝壁孤云》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