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忏心·佛言劫火遇皆销》作品注释

朝代:清代诗人:龚自珍古诗:又忏心·佛言劫火遇皆销更新时间:2020-10-05
①忏心:忏悔内心之过失。作者于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写有《观心》之作,这首诗称“又”或即以此。
②劫火:佛家传说中的一种可毁灭世上一切事物的灾火。这两句是说自己已历劫火,却依然不能停止思考。
③“经济”句:白日里花费大量时间撰写有关国计民生的著作。经济,经世济民。
④“幽光”句:夜间依然感情澎湃激荡。幽光,玄妙幽深的意识。狂慧,散乱无定的思维。
⑤“来何”二句:此二句省略主语“情”。
⑥心药、心灵、心病:皆佛家语。心病谓世俗情欲;心灵谓人之本真精神;心药谓佛教教义能使众生屏除欲念,疗救心病。寓言:寄寓深意的文字。
“剑”、“箫”是龚自珍诗中最为常见的意象,表述中又多附以“剑气”、“箫心”等后缀,可见其并非实存,而是心灵化了的“剑”与“箫”。剑固为侠者佩饰,可也是诗人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屈原、李白等都有名作歌咏剑之激越犀利,连大家印象中清寒苦涩的贾岛亦有“十年磨一剑”的豪情。到了龚自珍,剑尤其为他所钟爱且屡形于言。所谓“狂来说剑”、“匣中龙剑光,一鸣四壁静”、“美人如玉剑如虹”等等,这其中的“剑”无疑是沛然莫御的浩然之气、排击黑暗的郁勃情怀、上冲斗牛的坚贞意志的象征。与此相对的,龚自珍集中亦多有“怨去吹箫”、“声满东南几处箫”、“我有箫心吹不得”一类句子。箫,代表着优美,也代表着凄咽,苏轼《前赤壁赋》中称其“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是也。但如汉代王褒的《洞箫赋》、《南唐书·李冠传》等又描写箫声的“慷慨”、“悲壮入云”,与剑有共通的壮美。于是,前人审美风尚渐次沉淀下来,在龚自珍的心灵世界中加以去取、熔铸,终竟构建成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非剑非箫、亦剑亦箫、兼具壮优之美的情趣与理想。
诸多以“剑”、“箫”为核心意象的名作中,《又忏心一首》作于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是较早也较激切的一首。题为“又忏心”,系因本年第二次参加会试落第,郁闷之气横积胸中,乃借反思之名行怨愤之实。首联故作一问,后面竟不作答,思致奇绝。“何物”也者,催动白昼文章、夜半狂慧之“情”也。此情来时如怒潮汹涌,须拔剑斫地而歌;去时则缱绻缠绵,要横箫相伴而退。这是怎样的豪迈,又是怎样的幽怨,其心事之渊深尽在其中,可感知,但不可捉摸,迷离之美十足。末联将激怨推上顶峰,指出一切不合时宜之症结在于“心病”,那么如何疗救,还是将不被人所喜的文字付之一火最为便捷,也干净。可是心血所凝聚,又岂真舍得。“决欲”二字,千回百转,透现出诗人的复杂心境。

诗人龚自珍资料

作品注释作者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 查看详情>>

诗人龚自珍作品: 《已亥杂诗·半生中外小迴翔》 《长相思·海棠丝》 《高阳台·南国伤谗》 《自写寒月吟卷成续书其尾》 《己亥杂诗·瑰癖消沉结习虚》 《己亥杂诗·此身已作在山泉》 《已亥杂诗·去时栀子压犀簪》 《退直诗·一翠扑人冷》 《桂殿秋·明月外》 《己亥杂诗·此去东山又北山

《又忏心·佛言劫火遇皆销》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