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鉴赏

朝代:唐代诗人:柳宗元古诗: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更新时间:2017-04-19
此诗当作于公元808年(元和三年)秋。理由有三,其一,诗中有“中为吏役牵,十祀空悁劳”之句,柳宗元于公元798年(贞元十四年)及第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书院正字,开始步入仕途,十年后即是公元808年(元和三年)。其二,诗中提及“岷凶既云捕,吴虏亦已鏖”,据《旧唐书·宪宗纪》,浙西李錡诛于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旧历十一月,已过秋季。而诗中却有“江空秋月高”之句,应为第二年秋。其三,诗中有“三辟咸肆宥,众生均覆焘”之句,据《旧唐书·宪宗纪》,公元808年(元和三年)春正月群臣上尊号,曰睿圣文武皇帝,曾大赦天下。
第一部分“游南亭夜还”分三层来写。第一层是说,早年喜好山水的夙愿由于官务牵绊而耽搁了,又因为不才而遭受贬谪,却来到了山水胜地。这时柳宗元心中虽然悲愤,却有所慰藉,可谓不幸之幸。其实,柳宗元被贬,真正原因是权贵对革新派的仇视和摧残,诗中对自己的讥嘲,对天命、鬼责、卦辞、神明的认可都是愤疾不平之辞,而内心则以屈原自比。第二层写观游南亭所见美景和野炊的情趣。写景突出了山川的幽静和动物的自在,幽静流露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愁苦,自在则反衬自己的拘情和无奈。写野炊的情趣,暗示自己避开尘世,回归田园的志向,突出了其个性的清高和品德的正直。第三层写乘舟夜还的感受。主要突出操舟的体会和入门后的幽郁。对于操舟,柳宗元十分小心,深浅宽急应付得当,实际上借喻人生道路上要走好,保持正确的态度。贬永初期,柳宗元的心情一直是沉痛压抑的,所以一进门就感到拘束,心情郁闷,勾起了对亲友的思念。
第二部分“叙志”,分四层来写。第一层又说到自己无才无德,不堪为官而蒙罪,这实际上又是对自己遭贬原因的自解自嘲,与此诗开头相应。第二层则极力推颂朝廷中兴景象,希望能得到皇上宽赦。事实上,宪宗即位后,朝廷确有所振兴,平定了藩镇刘辟、杨惠琳、李錡等人的谋反,入相当权的李吉甫、裴垍、李藩、权德舆、李绛等人也较为干练得力,在整顿财政,改善政治上做了一些切实的工作。柳宗元尽力歌颂中兴景象,当然是为了获取宽宥,但却没有过分的阿谀奉承。而渴望从政,施展才华,也是柳宗元希望遇赦复出的重要原因。但由于革新派一方面多为少年速进,政治根基不牢,一方面又树敌太多,积怨较深,更重要的是由于永贞革新涉及到皇位继承的矛盾,宪宗李纯对柳宗元等很难原谅,曾发过三次诏命,一再重申“八司马”不仅不在宽宥之列,而且不得“量移”,所以柳宗元的希望显得很不现实,很可笑也很可悲。第三层写自己如果归返将安心务农,过平淡的田园生活。这里突出了自耕自足的低微要求和不羡富贵的安分思想。一方面显示出柳宗元的清高品质,一方面又透露出柳宗元遭受打击后的心灰意冷。从写法上看,则与第一部分第二层所写野炊的情趣相关联。第四层,写自己所处环境的凶险而将丧命,期盼有人救援,然而,他自己也明白这是不切实际的,于是,感到绝望。这里,写南蛮之地的凶险,既与第一部分第一层遭贬而投迹山水地相照应,又与第一部分第二层写景的心情相反相成,一乐一悲,或亲或惧,皆由贬谪而起。蒙恩遇赦希望渺茫,回家务农的最低要求也难以实现,因而陷入了极度痛苦、矛盾和怨愤之中。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为悼念好友凌准而创作的一首诗。在诗中,他以情驭辞,深情地回顾了他们昔日的友谊,盛赞凌准的气节与才学,并对他“有道而不明于天下,离愍逢尤夭其生”的不幸遭遇和“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颸。”的死后凄惨情景,悲痛难平。

诗人柳宗元资料

鉴赏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 查看详情>>

诗人柳宗元作品: 《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楥遂其生植感而赋诗》 《种白蘘荷》 《闻黄鹂》 《赠江华长老》 《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 《入黄溪闻猿·溪路千里曲》 《饮酒·今夕少愉乐》 《泾水黄·泾水黄》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