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赵梦麟诸人游甘露寺》鉴赏

朝代:明代诗人:李东阳古诗:与赵梦麟诸人游甘露寺更新时间:2020-11-01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元一处写到甘露寺,诗人写山景、物候、山上所见,写了甘露寺周围的一切,却让人感到是在处处写甘露寺。这是诗人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诗开头四句写北固垒,不是层峦叠峰,而是翠竹清杉。翠竹长在山涧,而松杉生于岩缝。造物主却又把它们布置得错落有致,所以,不单单是“曲径通幽处”,而是处处通向“幽处”,或者可以说,处处通向这座甘露名寺。略带寒意的微风吹拂着蒙蒙细雨。苏东坡所写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名句。也适用于这里了。细雨滋润着山色,更加清翠欲滴。元代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句,那是深秋景色,已经没有生气了。可是诗人笔下的藤类植物依然在点缀着山路和山石,充满生机。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第四句写的是昨夜不小的山风,它把禽鸟的巢窝掀倒了。诗人是一个意外的发现,引之入诗。这里不是说风有破坏性,如秋风把杜甫的住房刮走了三重茅,又如《风雨叹》中说的风把海水卷入陆地,造成洪水横溢。却是一个有趣的诗料,你们看风真不小,把鸟窝掀倒了。那么,这是风壮山色。亦一景也。
颈联写的是山上远望,远望淮水而近看长江,目光由远及近。诗人既依稀看到淮水东流至淮浦县而北通于运河的情景(《水经》:“淮水连过淮阴县北,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大江至此,犹如北折,与运河相通,故云“江口断”。);又清晰地看到长江潮涨潮落之宽阔空蒙的壮观。(宋王懋《野客丛书》引唐张氏《行役记》,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大江至此,犹如海门,宽阔空蒙,故云“海门空”。)从性质角度观之,首联和颔联写的是山景,此联写的却是水景;从比较角度观之,前者写的山中幽景,后者所写却是山下壮景。山、水、幽、壮交织,构成了甘露寺及其周围的一幅清幽而又壮丽的图画。诗人是轻松的,感情是欢快的。
尾联宕开一笔,写的不是凭吊历史,抒兴亡之感,写的却是眼前的现实:“关书未报三边捷,万里中原一望中。”明代宪宗成化年间,边患加剧。明王朝正设法消弭边祸,以稳定其统治,但明王朝却常常缺乏足够的军事力量以抵抗北部异族的侵扰。故尾联首句是写实;所以当诗人遥望万里中原之时,立即联想到边患尚未消除。作为关心国事的诗人,当赏心悦目之时,不可能把忧患置之度外的。这也就是诗人自己实践其“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怀麓堂诗话》)的创作主张。
《九日渡江》是明代诗人李东阳重阳节作客扬子江畔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诗人从瓜步烟树、建康山形,联想到自身如今寄寓天涯,思乡之念顿起,从而得出滋生无穷的慨叹。全诗清丽流畅,辞情兼美,确为佳构。
成化十六年(1480年),李东阳被派为应天(今江苏南京)乡试考官,公干完后,由南京渡江往扬州北上,时逢重阳;思亲之感油然而生,遂赋此诗。

诗人李东阳资料

鉴赏作者李东阳

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卒于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 查看详情>>

诗人李东阳作品: 《卿勿言》 《王仁辅见和雪后西华联句用韵答之》 《九日和王世赏韵》 《送萧履庵之镇宁》 《墓山八韵·玉屏耀金》 《斋居日待诸同官不至》 《寄庄孔旸·背郭诛茅草盖堂》 《雪后早朝》 《郊行二首柬张遂逸亲家·芒鞋随意踏青莎》 《正月四日受郊戒复陪庙享是日饮福受胙皆免

《与赵梦麟诸人游甘露寺》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