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骝马·侠客重周游》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杨炯古诗:紫骝马·侠客重周游更新时间:2020-02-12
此诗是一首边塞乐府或者说是边塞征战诗,首句入韵,仄起,格律严整,是早期比较规范的一首五言律诗。诗题为“紫骝马”,实际上是借紫骝马来写“侠客”——一个即将奔赴战场参加征战的勇士。诗中刻画了一个骑着紫骝马,远赴“南海”,赶往“北州”,渴望建功立业的“侠客”形象。
首联写“侠客”骑着紫骝马,再次来到此地。一个“重”字,暗示了战争的再次发生,也暗含“侠客”报效祖国的激情。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侠客”的形象,而是着重描写他手中的马鞭以及胯下的紫骝马,借此烘托“侠客”;“金鞭控紫骝”句中的“控”字,非常形象,凸显了“侠客”强壮有力及其杀敌信心,也写出了紫骝马的高大威猛。
颔联继续用烘托的手法,进一步刻画“侠客”形象。首先描写了“侠客”身上的武器——蛇弓和白羽箭。“白羽箭”是用典。《北史·突厥传》载:“(隋炀帝)取桃竹白羽箭一枚以赐射匮,因谓之曰:‘此事宜速,使急如箭也。’”由此可知,这“白羽箭”不仅是武器,也说明了当时紧张的局势。接着描写紫骝马身上的装饰——白色的缰绳和毛茸茸的红色佩带,真可谓是好马配好鞍。
颈联是诗“起承转合”中“转”的部分,由一、二联对紫骝马等的描写,过渡到尾联的抒情。从字面上看,写的是紫骝马,实则交代了“侠客”的来历以及他的目的地。“长鸣向北州”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紫骝马朝着北州悲鸣,虚写“侠客”之悲;同时,照应首句“重周游”,也说明了“侠客”“重周游”的原因。“向北州”的原因是“北州”被匈奴占领,同胞在其他民族的欺压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尾联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侠客”的豪情壮志,表明“侠客”此行的目的:报效国家,封侯授爵。“匈奴今未灭”上承“长鸣向北州”句,交代了“长鸣”之因,也照应了首句“侠客重周游”。诗句写出了侠客的侠情侠气,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身的生活现实和个人理想。
全诗一气呵成,笔力雄健,塑造了一位骑着紫骝骏马、英姿飒爽、壮志满怀、走南闯北的侠客形象,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这位翩翩少年对于战争困苦、生死安危等闲视之的英雄气概都由坐下战马表现出来。意气风发,激情满怀,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最好写照。
《寒食还陆浑别业》是唐朝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首先描写了寒食节里洛阳城和陆浑别业两地的花儿盛开的情况,接下来描写了诗人对洛阳春光的留恋,并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然后对比伊川的春意美景和此时陆浑别业的酒水,写出了自己愿作一名老人歌颂这太平盛世的心愿,最后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及对官场留恋。全诗语言清新,格调优美。
宋之问早年在洛阳为官期间,闲暇时,常到陆浑别墅游览,并时有诗作。《宋之问集》中咏陆浑别墅的诗共存四首,这首诗是其中之一。

诗人杨炯资料

赏析作者杨炯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 查看详情>>

诗人杨炯作品: 《送丰城王少府》 《西陵峡》 《送丰城王少府》 《和石侍御山庄》 《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 《梅花落·窗外一株梅》 《竹·森然几竿竹》 《梅花落·窗外一株梅》 《送李庶子致仕还洛》 《送郑州周司空

古诗《紫骝马·侠客重周游》的名句翻译赏析

《紫骝马·侠客重周游》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