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 > 魏书 > 50章 > 刁雍传

魏书

《魏书》50章刁雍传

《魏书》是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北齐魏收。该书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1卷。《魏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的史书是记载汉族的历史。

《魏书》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150章》 《200章

刁雍传

书籍:魏书章节:50章更新时间:2017-04-09
刁雍,字淑和,渤海饶安人。高祖刁攸是西晋御史中丞。曾祖刁协,跟随司马睿渡江,定居京口,官至尚书令。父刁畅,任司马德宗的右卫将军。当初,刁畅兄刁逵因刘裕轻狡薄行,欠社钱三万,过期不还,把他抓起来当兵去了。等到刘裕诛杀桓玄,因与刁逵有仇,先诛刁氏一族。刁雍被刁畅旧吏藏了起来,投奔姚兴豫州牧姚绍所在的洛陽,后来又到了长安。刁雍博览群书,姚兴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
泰常二年(417),姚泓灭亡,刁雍与司马休之等人投奔魏国。刁雍上表陈述衷曲,表明诚心,请求在南疆效力。魏太宗答应了,授予刁雍建义将军的称号。刁雍于是在黄河、济水之间招集流散人马,共得五千多人,南据大岘,騷扰徐、兖二州,建号誓师,传檄边境。刘裕派将领李嵩等率兵讨伐刁雍,刁雍在蒙山把他斩杀在阵前。这下兵力增至二万,刁雍进驻固山。泰常七年(422)三月,刁雍堂弟刁弥也率军进入京口,谋划共同讨伐刘裕,刘裕派兵打败了他们。六月,刁雍又侵犯刘裕的青州,刁雍战败,于是收拾散兵在马耳山自保。又被刘裕青州军所逼,便进入大乡山。
泰常八年(423),魏太宗南幸邺城,刁雍在行宫朝见皇上。太宗问:“先前听说卿家有人逮捕过刘裕,这人跟你是什么关系?”刁雍说:“是为臣的伯父。”太宗笑着说:“刘裕父子应当害怕爱卿。”又对他说:“朕先前派叔孙建等人攻打青州,老百姓全部躲藏起来,城池还没被攻下。他们既然一向都惧怕卿的威风,士兵百姓又相信服,今天朕想派你帮助叔孙建等人,你当勉力为之。”于是授刁雍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东光侯,拨给五万骑兵,让他别立义军。叔孙建先打东陽,刁雍来到,招集义众,又得到五千人,派人安抚各郡县,当地百姓人心归顺,送租粮供给军需。刁雍攻东陽,铲平其北城三十步左右。刘义符青州刺史竺夔在城内挖地道,向南延伸进入渑水涧,作为退路。刁雍对叔孙建说:“此城已平,应及时攻入。不然的话,城中人都逃完了。”叔孙建担心会伤亡士兵,提出疑问。刁雍说:“如果害怕损伤官兵,刁雍今天请求带领义兵先进去。”叔孙建不听,竺夔想从东面逃走,正逢刘义符派将领檀道济等人救青州。刁雍对叔孙建说:“敌人害怕官军铁骑,用锁连车成为连环阵。大岘以南,处处狭隘,车辆不能并行。刁雍请求统义兵五千,据险破敌。”叔孙建不听,说:“士兵不服水土,病者已过半数。如相持不休,士兵定会死尽,哪里还能再去战斗。现在不损大军,安全而返,这是上策。”叔孙建于是引兵而还。
刁雍于是镇守尹卯固。皇帝又下诏让他南入,以扰乱敌境。刁雍攻克项城。这时正逢朝廷有诏追令他随机应变,刁雍于是招集谯、梁、彭、沛百姓五千余家,置二十七营,迁镇济陰。延和二年(433),在外黄城建立徐州政府,设置谯、梁、彭、沛四郡九县,朝廷任刁雍为平南将军、徐州刺史,赐爵东安侯。刁雍在镇七年,太延四年(438),奉召回京,边民仍连年要求他回去。魏世祖很嘉许他,太平真君二年(441)又被授官使持节、侍中、都督扬、豫、兖、徐四州诸军事、征南将军、徐豫二州刺史。
三年(442),刘义隆将裴方明侵占仇池,皇帝下诏让刁雍与建兴公古弼等十余名将领讨平敌人。五年(444),刁雍以本将军为薄骨律镇将。到镇,刁雍上表说:“臣蒙宠出镇,奉职西藩,总领各军,户民殷广。又总领戎马,以防不测,安排屯田,作为储积。臣夙夜思虑,寝食难安。从今年四月末到镇,现在已至仲夏,治下百姓仍没能春种。臣心念那些农夫,虽然布满原野,但官渠缺水,不能广种。从前段时间以来,劳动所得不抵租税,兵人口累,都很饥俭。臣略加检查,发现此地耕种困难。
“大凡想养民丰国,必须耕种农田。此地缺雨,正应引黄河水浇灌。臣观察旧渠堰,是上古所建,不是近代的事。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长二十六里,东西四十五里,被凿穿通向黄河,看起来像大禹当年旧迹。这两岸作为灌田用的大渠,宽十多步,从山南面引水到此渠之中,计算过去做这些的时候,渠堤高于黄河水面不过一丈。黄河水流湍急,沙土漂流,今天此渠高于河水已有二丈三尺,又加上河水浸射,往往崩塌。渠的位置高悬,黄河水无法入渠。虽然旧渠各处依然将就引水,水也难得。现在艾山北面,黄河中有小岛,水分为二。西河小而狭,水宽才一百四十步。臣现在请求来年正月,在河西高渠的北面八里、分河之下五里处,平地凿渠,宽五十余步,深五尺,两岸筑堤,堤高一丈。北行四十里,仍入高渠,沿高渠向北,行八十里,共一百二十里,将会出现大片良田。这些工程共需四千人,四十天时间,便可修成。所要凿的新渠口,距河面五尺,河水不得入。现在臣请求从黄河小河东南岸筑堤斜断到西北岸,计长二百七十步,宽十步,高二丈,绝断小河。二十天时间便可完工,两项加起来,合计用工六十天。小河的水,尽数引入新渠,水源充足,灌溉公私田四万余顷。十天之间,水就可灌田一遍,四遍之后,粮食便收成在望。这样官税充裕,百姓也很富足。”
皇帝下诏说:“卿忧国爱民,知道重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宜立即行动,以做好此事为务,何必要限定日期呢。有可以便国利民的事情,尽管说来。”
七年(446),刁雍上表说:“奉诏高平、安定、统万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乘,运屯谷五十万斛交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离沃野八百里,道路上多是深厚的沙,空车往来,尚且困难,假如载谷,只能装二十担,每经沙深的地方,必定会陷沙难行。又加上谷在黄河西面,转运到沃野,中间需渡越大河,计车五千辆,运十万斛粮,一百多天才能往返一次,大大贻误老百姓耕种之业。车牛难行,难以全至,一年不过能运上两次,五十万斛运完得花去三年。臣前时奉诏,称有可以利国利民的计策尽管上报。臣听说郑、白之渠,远运淮海的粮食,逆流数千里,一年才能运一次,犹可说是国有余粮,百姓安乐。而今臣请求在牵屯山黄河边,造船两百艘,二船并为一舫,一条船可装粮食二千斛,一舫十个人,共计需一千人。臣镇内士兵,全都熟悉水性。一次可送粮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天就到了,从沃野牵船而上,十天也便到了,合计六十天能够往返一次。从三月到九月可往返三次,运粮六十万斛,计用人力,少于车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废弃农时。”帝下诏说:“朕知卿想造船运粮,一个冬天便可造成,大大节省民力,既不费牛又不废田,很好。这种方式不仅可用一次,而且可以作为一个永久的方式保持下去。今另命统万镇出兵运输,卿镇可出百名士兵作为船工,哪能专从你一镇出人千名呢?虽然是派船匠,仍须卿指授安排,不可专任。各种类似于这种利国利民的意见,继续上报。”
九年(448),刁雍上表说:“臣听说安不忘乱,是先圣的执政思想。何况偏远之地,连接边城,防守不严,即会导致无从御敌的情况出现。臣镇所统辖的河西,也在边疆,臣常担心不测。平地积谷,实难守备。士卒散居各处,没有屏障。如贼人乘虚而入,我军必会狼狈不堪。虽想固守,也无法避免各方面的损失。臣请求筑城储谷,设兵防守。此城由我镇自行修建,不必烦劳朝廷。而且建城的时间,安排于农闲之时,不会废弃耕作。一年、二年不成,三年一定会建成。立城的地方,必定要选择水陆边缘。大小高下,量力而行。”帝下诏同意。到太平真君十年(449)三月,城修好。帝下诏说:“卿深思远虑,忧勤尽忠,朕知道城已修好,边境没有了不测之忧,千载有永安之固,朕很赞许你的行为。就把这座城叫刁公城,以表彰你的功劳。”
兴光二年(455),帝下诏让刁雍还都,拜授特进,将军如故。和平六年(465),刁雍上表说:“臣听说有国有家者,无不以礼乐为先。所以《礼记》说:礼用来约束行动,乐用来修养内心。让和气中释,恭敬温文。所以安上治民,没有比礼更好的了;易俗移风,没有比乐更好的了。而且于一民一俗,尚须崇而用之,何况统治八方,驯化四海呢?所以尧帝修五礼以明典章,作《咸池》以调谐万类,彰显皇轨于云岱,发扬教化于介丘。令木石革心、乌兽起舞。包容天地之情,通达神明之德。大凡感天动神,没有比礼乐更近的了。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因此万物生机勃勃;节,故而报天祭地。礼行于郊,则上下和肃。肃,是礼的情;和,是乐的目的。乐至则无怨,礼到则不违。揖让而治理天下,难道说的不就是礼乐吗?
“只有圣人知道礼乐不可停止,所以作乐以应接皇天,制礼以配于后土。所以承天之道,而治人之情。因此王者统治安定而制定礼仪,大功告成而制作音乐。虞、夏、殷、周,易代而起。到周朝末年,王权衰落。孔子感伤礼乐崩亡,痛心文武之道将坠,从卫返鲁,整理礼乐,使之各得其所。到了秦始皇时代,剪灭废弃道术,销毁典籍,坑杀儒士,盲天下之目,绝礼仪之章,《箫韶》来仪,不可恢复矣。赖汉代兴起,改正朔,易服色,协音乐,制礼仪,正古礼,大体周备。至于孝章帝时,每以三代损益,优劣殊途,感叹其薄德,没有办法改变百姓视听,博士曹褒看到这个诏书,知道皇上有制作礼乐的意图,于是上疏求定诸礼仪,以作为汉礼。终而停废,不能实行。到魏晋时代,则修而不备。
“臣思陛下无为而治以端正自身,任用贤士统治天下,方鸣和鸾以升岱宗,陪群后以升中岳,而三礼在唐时便已缺欠,象舞在周时已经改变。君主的举措必定记载,这是古代典制。祭天祭地之礼,是帝王的盛事。臣认为如今是有其时而无其礼仪,有其德而无其乐。史缺封石之文,工绝清颂之享,实在是由礼乐不兴,王政有缺所导致的。臣听说乐由礼起,故而像德;礼由乐现,用来防婬。五帝异时不相沿,三王异世不相袭,是由于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的缘故。为臣见识粗浅,所虑不远,认为应该修礼正乐,以光大圣人之治。”
高宗下诏让公卿一起讨论此事,适逢高宗逝世,事情便耽搁下来了。
皇兴年间,刁雍与陇西王源贺以及中书监高允等人都以年高特被优礼,皇帝赐给刁雍几杖,准他可佩剑上朝,每月为他送去山珍海味。
刁雍性情宽柔,喜爱文典,手不释书,明敏多智。所写的诗赋颂论加上杂文,一共有一百多篇。又宽宏爱士,怡静寡欲。笃信佛道,撰教诫二十多篇,用以训导子孙。太和八年(484)冬天去世,享年九十五岁。朝廷赐给命服一套,赠帛五百匹,赠授仪同三司、冀州刺史,将军如故,谥称简。

刁雍传相关文章

  • 察相》原文翻译 - - 《反经》上卷 - - 《左传》曰:“周内史叔服如鲁,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叔服曰:‘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杜预曰:“丰下,谓面方也&rdquo...
  • 亡侄汝备》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 - - 亡侄汝备,字理含,尝梦人对之诵诗,醒而记其一联曰:草草莺花春似梦,沉沉风雨夜如年。以告余。余讶其非佳谶,果以戊辰闰七月夭逝,后其妻武强张氏,抚弟之子为嗣,苦节终身,凡三十余年,未尝一...
  • 玉不琢,不成器①。人不学,不知义②。》原文翻译 - - 《三字经》40节 - -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①。人不学,不知义②。  [注释]  ①玉:美玉。 琢:雕琢。 器:指器物。     ②义:义理、道理。  [译文]  一块没有经过雕琢过的玉石,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
  • 大行与小节》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子张 - -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我们要注意,这两句话是子夏说的,平常很多人都误引述是孔子说的,“闲”就是范围,上古的时候没有房门,晚上睡觉,门用木架子挡着就是了。当...
  • 乾坤马一毛》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颜渊 - - 再下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假使有一天真正做到了“克己复礼”的境界,就“天下归仁焉”。这个问题也很大,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天...
  • 刘夫人》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400篇 - - 廉生者,彰德人。少笃学;然早孤,家甚贫。一日他出,暮归失途。入一村,有媪来谓曰:“廉公子何之?夜得毋深乎?”生方皇惧,更不暇问其谁何,便求假榻。媪引去,入一大第。有双鬟笼灯...
  • 尽心章句上·第九节》原文翻译 - - 《孟子》尽心章句 - -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
  • 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七节》原文翻译 - - 《孟子》离娄章句 - -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第八十九回 宋公明破阵成功 宿太尉颁恩降诏》原文翻译 - - 《水浒传》后60回 - - 话说当下宋江梦中授得九天玄女之法,不忘一句,便请军师吴用计议定了,申禀赵枢密。寨中合造雷车二十四部,都用画板铁叶钉成,下装油柴,上安火炮,连更晓夜,催并完成。商议打阵,会集诸将人...
  • 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原文翻译 - - 《三国演义》前60回 - - 却说陈登献计于玄德曰:“曹操所惧者袁绍。绍虎踞冀、青、幽、并诸郡,带甲百万,文官武将极多,今何不写书遣人到彼求救?”玄德曰:“绍向与我未通往来,今又新破其弟,安...
  • 哭响屁》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僧道部 - - 哭响屁 一人以幼子命犯孤宿,乃送出家。僧设酒款待,子偶撒一屁甚响,父不觉大恸。僧曰:“撒屁乃是常事,何以发悲?”父曰:“我想小儿此后要撒这个响屁,再不能够了。&r...
  • 卖淡酒》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术业部 - - 卖淡酒 一家做酒,颇卖不去,以为家有耗神,请一先生烧楮退送。口念曰:“先除鹭鸶,后去青鸾。”主人曰:“此二鸟你退送他怎的?”先生曰:“你不知,都亏这两个...
  • 陆游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200章 - - 陆游 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 禁门钟晓,忆君来朝路,初翔鸾鹄。西府中台推独步,行对金莲宫烛。蹙绣华鞯,仙葩宝带,看即飞腾速。人生难料,一尊此地相属。 回首紫陌青门,西湖闲院,锁千梢...
  • 陈与义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100章 - - 陈与义 法驾导引 子歌词以侑,凡九阕,皆非人世语。或记之以问一道士,道士惊曰:“此赤城韩夫人所制水府蔡真君法驾导引也,乌衣女子疑龙”云。得其三而亡其六,拟作三阕 朝...
  • 欧阳修传》原文翻译 - - 《宋史》200章 - -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 刘白皋传》原文翻译 - - 《旧五代史》150章 - - 刘白皋,字克明,后晋丞相谯国公刘日句的弟弟。刘白皋小时离开家乡,后唐天..年间,被梁将刘寻阝的军士抓获。谢彦章看见他,就知道他是读书人,以礼节接待他,对刘白皋的同乡人刘去非说:&l...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原文翻译 - - 《新唐书》250章 - - 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始,突厥东西部分治乌孙故地,与处月、处蜜杂居。贞观七年,太宗以鼓纛立利邲咄陆可汗,而族人步真觖望,谋并其弟弥射乃自立。弥射惧,率处月等入朝。而步真势...
  • 列传第一百三》原文翻译 - - 《旧唐书》200章 - - 姚南仲,华州下邽人。乾元初,制科登第,授太子校书,历高陵、昭应、万年三县尉。迁右拾遗,转右补阙。大历十三年,贞懿皇后独孤氏崩,代宗悼惜不已,令于近城为陵墓,冀朝夕临望于目前。南仲...
  • 张齐传》原文翻译 - - 《梁书》50章 - - 张齐字子响,冯翊郡人。因世代居住在横桑,故有时也说是横桑人。张齐小时很有胆量。最初张齐侍奉荆府司马垣历生。垣历生嗜酒成性,对待部下严厉残忍,不很尊重张齐。垣历生卸任归家...
  •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原文翻译 - - 《战国策》1至8卷 - - 《战国策》卷四 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提要】陈轸的大计在楚国得不到赏识,他也就开始向秦国献计献策了。他的言说充分运用了类比、暗喻、寓言等形象的修辞手法,无疑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