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 > 南齐书 > 100章 > 顾欢传

南齐书

《南齐书》100章顾欢传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南齐书是一部记载南齐历史的书,齐梁皇族萧子显作。全书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南齐是南北朝时期继宋以后在南方割据的封建王朝。公元四七九年,萧道成(南齐高帝)建立南齐,传了三代。四九四年,萧道成的侄子萧鸾(南齐明帝)夺取了帝位,传了两代。五○二年,萧衍(梁武帝)灭了南齐,另建了梁朝。南齐的统治只有二十三年,是南北朝时期最短促的一个朝代。

《南齐书》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顾欢传

书籍:南齐书章节:100章更新时间:2017-04-09
顾欢字景怡,是吴郡盐官人。祖父顾赳,晋朝隆安末年,为避战乱迁居到这里。顾欢年仅六七岁时写甲子,有三篇书简,顾欢分析推敲,便明白了六甲。家贫,其父让他驱赶田中麻雀,顾欢作了《黄雀赋》就回家了,麻雀把田中粮食毁了大半,其父大怒,想鞭打他,见到他的赋就没惩罚了。乡中有学馆,顾欢因家贫不能去学习,于是就在学馆墙外偷听,过耳不忘。八岁时,就能诵读《孝经》、《诗经》、《论语》等。后来长大,笃志好学。母亲年老,他一边种田一边诵书,夜里就燃糠照明自学。同郡顾岂页之到县里,见了顾欢觉得他与众不同,就让他的几个儿子向顾欢学习,连孙子顾宪之,也一起向顾欢学习经句。顾欢二十几岁时,跟从豫章雷次宗请教玄学、儒学的有关思想。母亲亡故,顾欢六七天滴水不进,在母亲墓旁结庐,从此隐遁不再出仕,并在剡州的天台山开学馆招收门徒,前来受教的常有近百人。顾欢很早就成了孤儿,每次读《诗》到“哀哀父母”时,就拿着书痛哭。求学者于是便舍去《蓼莪篇》不再让他讲解。
太祖(萧道成)辅佐朝政,欣赏顾欢的风仪学问,便让他任扬州主簿,派中使迎接顾欢。到太祖即位,顾欢才到任。顾欢自称山谷臣顾欢,上表说:“有道是举网提纲,振裘抓领,能提纲挈领,毛目自然就展开了。因此道德便是纲,物势便是目。在上者能把纲理顺,则天下万机都会有条不紊;在下者如能把目展开,文武百官都会各尽其职。因此汤、武得势尊道,便统治长久,秦、项弃道任势,便身遭不幸。所以说天门有开有关,这是古已有之,四季变换常新,而衣着也相应更替。当今政权易主,朝廷改换,主上有意扶持明德,适时长育万物,广泛选拔人才,倾心听取民意,所以我这偏僻山沟里的愚夫,才敢于粗陈管见,谨将我删撰《老氏》写成的《治纲》一卷献上,不要因为我的鄙陋而遗弃我的良言,也不要因为我的卑微而废弃其中道理,这便是对下民的恩赐了。我将为此深感荣幸。如能有幸蒙皇上一览,则上下交泰,虽不求于民,民众也会甘心奉上,虽不祈于天,上天也会庇。。皇家,民悦天应,那么皇权就会巩固了,臣下我的志向都在幽深之地,无心于荣名地位,有清风云霞便能自足了,也不期望什么俸禄。陛下既然不远千里来寻求我,我怎敢不尽吐衷怀呢。我请求让我从此隐退。”
这时员外郎刘思效也上表直言陈见,说:“宋朝自大明以来,国势渐入凋敝,征收赋税较以往增多,国家府库尤其比过去贫乏。加之军事行动频繁,被破坏了的不能恢复,戍卒丁役伤残不足,粮食更是没有半点积存,老百姓嗷嗷无食,生存极其艰难。而权贵势要、富室大族,车马服饰,妓艺乐舞,争相奢丽;亭台池阁,府第宅院,竞趋豪华。甚至骄横到不许山泽之人饮用他们的水草。贫富对比如此南齐书强烈,正说明朝廷舍本逐末。陛下应当发布明诏,吐露德音,广施恩泽,严禁邪伪,减轻赋敛,简化徭役,禁绝奇丽的贿赂,取缔婬靡的倡优,改变时尚,合理运用文质,这正是伟大的事业啊!另外,彭、汴一带,尚有恶人的巢穴,青丘附近,还有狡贼的洞窟,他们虐害民众,破坏国法,残暴行径与日俱增。俗话说鬼泣旧泉,人悲故土,那里的老人孩子沦陷外族之手,正处于艰危惭恨之中。陛下也应当不辜负上天和下民对朝廷的期望和向往,派遣谋臣猛将,率领威武雄师、各路大军,全线出击,席卷万里,这样便足以摧毁恒山,饮干渤海,岂止是消灭那几个残余虏寇而已啊!”
皇上下诏说:“朕夜以继日,一心只考虑弘扬王道,做梦都想着增强国力,废寝忘食牵挂的都是这些,也算勤勉至极了。吴郡顾欢、散骑郎刘思效,一个作为平民,一个作为官员,都能够上书朝廷,献计献策,发言得体,正合朕心。现在把他们的表书发给大家,有关部门要择宜施行,及时汇报。顾欢最近已被征调任官,刘思效可经吏部考察予以提拔,以示对直言正论的表彰和鼓励。”顾欢东归时,皇上赐给他麈尾和素琴。
永明元年(483),皇上下诏征调顾欢任太学博士,他的同郡顾黯任散骑郎。顾黯字长孺,有隐士的节操,他和顾欢都没出来就任。
顾欢晚年服用药食,不和世人联系,常常在早上走出房门来,便有山鸟飞到他手掌上来取食物。他信奉黄老之道,精通陰陽之术,他的术数推算每每灵验。当初在元嘉末年,他出了都城寄居东府,有一天忽然在柱子上题字:“三十年二月二十一日。”随后便东归了。后来太初(刘劬)弑逆,果然就在这一天。顾欢自知快要死了,便赋诗言志说:“精气因天行,游魂随物化。”到了自己推算的日子便死去。顾欢死在剡山,死后身体很柔软,当时六十四岁。他的遗体被运回来葬在祖坟地里,墓侧长出连理树来,县令江山图上表报告了这个现象。世祖(萧赜)下诏让顾欢的几个儿子编撰顾欢的《文议》三十卷。
佛道两家,教义本就不同,学者们往往互相非难诋毁,顾欢便著《夷夏论》说:
说起论辩是与非,应当依据圣人经典。还要追溯佛、道二教的源头,因此要引据二教的经句。道经上说:“老子入关到了天竺维卫国,国王夫人名叫净妙,老子趁她午睡时,乘着日精进入了净妙的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半夜子时,剖开净妙的左腋而诞生,落地时走了七步,从此佛教就兴起来了。”此事出自《玄妙内篇》。佛经上说:“释迦成佛,便有无量无边之劫数。”此说出自《法华无量寿》,还有的说:“为国师道士,儒林之宗。”此说出自《瑞应本起》。
本人认为:五帝、三皇,都曾拜师求教过,而国师道士,没有能超过老子、庄子的;儒林宗师,谁能比得了周公、孔子?若说孔子、老子不及佛祖,那么谁还能有这个资格?而且上引二经的意思,竟是如此吻合。道便是佛,佛也便是道。就其圣哲而言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一个才华内蕴光照现实,一个发明灵性指示未来。道能够通达天下,因而无所不在;智可以遍及万物,因而无所不能。它们的途径不同,因而它们的方法也有一定分别。各自都要实现自己的本质,各自的表现也互不一样。因此端委缙绅,乃是华族的仪容,剪发敞怀,则是夷人的服饰。抱拳折腰,在内地表示恭敬;狐蹲狗踞,在外地表示庄重。棺木郭殡葬,这是中国人的丧礼制度,火烧水沉,那是西戎传统风俗。教人形体健全遵守礼节,历来都被接受赞美,而教人毁坏容貌扭曲性情,总会被人深恶痛绝。这岂止是人类的共同态度,连生物界也是如此,鸟中王兽中长,一般也就是它们的“佛”了,大千世界,圣人总是在不断产生的。一个宣扬五典,一个传播三乘,这恰似鸟王的鸣啼、兽长的吼叫。也如同教导华人便用华人的文字,改化夷人就要用夷人的语言。虽然说车和船都是交通工具,但有水路陆路的条件制约。佛和道都要达成教化,但有夷人和夏族的对象区别。如果说目标相同就可以互换方式,那么不就可以说马车可以在河流上行走,船只可以在陆地上航行么?现在有人要用华夏族的性情去效仿西戎人的规矩,既不全同,又不全异。下弃妻子儿子,上废祖宗父母。于是这些人从对华夏礼制的否定中,满足个人的嗜欲;又拿着西戎的规矩来排斥华夏的孝敬要求。他们实际上已经悖礼犯顺了,还没有人能察觉。如此流宕忘返,时间长了谁还能知道华夏的本性?而且物理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含道;事象之所以可践,就在于它近俗。如果舍弃华夏而效法夷狄,那么什么东西是我们自己的呢?如果说是道,则道本来就是一致的。如果说是俗,则俗早已面目全非了。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沙门和道士刻舟守株,呆板不化,互相争论大小,攻击伤害。有的把道一分为二,有的将俗混为一谈。这无异于生硬地把不同的说成相同,把相同的割裂离异。这正是分歧的原因,南齐书混乱的根本。其实圣道虽同,途径却不一样,都是一起始于无端,终了于无末。涅。。船和仙化,都是一种手段。佛家号称正真,道家则号称正一。都是在说无死无生,从表述上看是不一样,但其实质没有二致。但无生的问题与人关系远,无死的问题却是关系至切。关系至切的说教可以改变人们的谦弱,而渺远的说教则可以退抑人们的夸强。佛教有文理但太博泛,道教较质朴但很精炼。精炼便不是粗人所能搞通的,而博泛又不是精人所能接受的。佛家的话华丽而有煽动性,道家的话质实而有收缩性。有收缩性则明悟之人能够独进,有煽动性则愚昧之人竞相近前。佛经繁琐但平易,道经简要但含蓄。含蓄则难窥奥妙,平易则易于推行。这便是二教的主要区别。
圣哲之人虽然无心于门户,但各人有各人的体系,既然不同形体的东西有不同的功用,那么也就应当根据不同对象强行教化。佛教重在破除恶,道教重在发扬善。发扬善就要崇尚自然,破除恶就得强调勇猛。佛家的施为光明广大,面向大众比较适合;道家的施为细密精微,针对个人比较便利。二教的优劣不同,大抵如此。
至于外族异域的各种仪式,叽哩咕噜的不同争辩,都和他们的习俗有关,像鸟语虫叫一般,由他们自己去听去解好了,用不着我们来述说和效仿。
顾欢虽然说二教精神一致,但他心里还是倾向道教的。宋朝的司徒袁粲曾讠乇名道人通公批驳顾欢,顾欢也作了反驳(其文略)。
明僧绍在《正二教论》中认为:“佛教旨在弄明始归,道教旨在保全生存,吝惜生存就容易走向片面,而弄明始归就容易走向圆通。如今道家称说长生不死,升天成仙之类,是和老子、庄子的本意大相径庭的。”文惠太子、竟陵王萧子良都信奉佛教。吴兴孟景翼是个道士,文惠太子把他召到玄圃园来,在众僧大会的时候,萧子良让孟景翼礼拜佛家,孟景翼不肯,萧子良便送他一部《十地经》,孟景翼编撰了《正一论》(大义略)拿来给太子仆周閧,周閧便和他辩难起来(文略),他们你来我往的文章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记录了。
顾欢不大善于口辩,但善于笔写。他著作了《三名论》,很见功力,属于钟会《四本》那一派的。顾欢又注释王弼《易》中的二《系》,得到学者们的流传。

顾欢传相关文章

  • 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原文翻译 - - 《曾国藩家书》理财篇 - -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十四日接家信,内有父亲叔父并丹阁叔信各一件,得悉丹阁叔入伴,且堂上各大人康煌,不胜次幸!男于八月初六日,移寓绳匠胡同,北头路东,屋甚好,共古八间,每...
  •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①。》原文翻译 - - 《三字经》40节 - - [原文]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①。  [注释]  ①方:方向、方位。 中:指南北西东四个方向的聚合点。  [译文]  南、北、西、东是四面的方位,这四个方位对应存在,是与中央点...
  • 第八十九回 马陵道万弩射庞涓 咸阳市五牛分商鞅》原文翻译 - - 《东周列国志》下卷 - - 话说庞涓同太子申起兵伐韩,行过外黄,有布衣徐生请见太子。太子问曰:“先生辱见寡人,有何见谕?”徐生曰:“太子此行,将以伐韩也,臣有百战百胜之术于此,太子欲闻之否?&rd...
  • 章句》原文翻译 - - 《文心雕龙》下部 - - 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明情者,总义以包体。区畛相异,而衢路交通矣。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
  • 杜小雷》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500篇 - - 杜小雷,益都之西山人。母双盲。杜事之孝,家虽贫,甘旨无缺。一日将他适,市肉付妻,令作馎饦。妻最忤逆,切肉时杂蜣螂其中。母觉臭恶不可食,藏以待子。杜归,问:“馎饦美乎?”母...
  • 滕文公章句上·第三节》原文翻译 - - 《孟子》滕文公章句 - -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原文翻译 - - 《孟子》梁惠王章句 - -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rsquo...
  • 桩粪》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僧道部 - - 桩粪 有买粪于寺者,道人索倍价,乡人讶之。道人曰:“此粪与他处不同,尽是师父们桩实落的,泡开来一担便有两担。” 倒挂 一士问僧云:“你看我腹中是甚么?&rdquo...
  • 善屁》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形体部 - - 善屁 有善屁者,往铁匠铺打铁锛,方讲价,连撒十余屁。匠曰:“汝屁直恁多,若能连撒百个,我当白送一把铁锛与你。”其人便放百个。匠只得打成送之。临出门又撒数个屁。乃...
  • 古人无忌讳》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200章 - - 古人无忌讳。如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请合葬焉,许之。入宫而不敢哭,武子命之哭。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有父死,将出哭于巷者,曾子曰:“反,哭于尔次。”北面而吊焉...
  • 成公·成公十一年》原文翻译 - - 《左传》150章 - - 【经】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晋侯使郤犨来聘,己丑,及郤犨盟。夏,季孙行父如晋。秋,叔孙侨如如齐。冬十月。   【传】十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晋人以公为贰于楚,故止公...
  •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原文翻译 - - 《明史》200章 - -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奉命察蝗灾于河津,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   正统初,言:“塞外降人居京师者盈万,指挥使月俸三十五石,实支仅...
  • 志第三十七·乐一》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古先圣王,治定功成而作乐,以合天地之性,类万物之情,天神格而民志协。盖乐者心声也,君心和,六合之内无不和矣。是以乐作于上,民化于下。秦、汉而降,斯理浸微,声音之道与政治不相通,而民...
  • 本纪第十·世祖七》原文翻译 - - 《元史》50章 - - 十五年春正月辛卯,阿老瓦丁将兵戍斡端,给米三千石、钞三十锭。以千户郑寻阝有战功,升万户,佩虎符。癸巳,西京饥,发粟一万石赈之,仍谕阿合马广贮积,以备阙乏。顺德府总管张文焕、太原...
  • 列传第二 宗室》原文翻译 - - 《辽史》100章 - - 义宗倍子平王隆先晋王道隐章肃皇帝李胡子宋王喜隐顺宗浚晋王敖卢斡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神册元年春,立为皇太子。   时太祖问...
  • 曾布传》原文翻译 - - 《宋史》500章 - - 曾布,字子宣,南丰人。十三岁丧父,跟他哥哥曾巩学习,同时考中进士,调为宣州司户参军、怀仁县令。   熙宁二年(1069),转到开封为官,因为韩维、王安石的推荐,曾布上书讲了两条为政...
  • 王伦传》原文翻译 - - 《宋史》300章 - - 王伦字正道,莘县人,文正公王旦弟王勖的玄孙。家境贫寒没有品行,放任游荡,往来京城洛阳之间,多次犯法,侥幸逃脱。汴京失守时,钦宗来到宣德门,城中民众喧嚣呼叫不断,王伦乘机径直来到钦...
  • 孔皀传》原文翻译 - - 《南史》150章 - - 孔皀字德璋,会稽山陰人。祖父孔道隆,位居侍中。父亲孔灵产,泰始年间(465~471),任晋安太守,有隐遁之志。在禹井山建立了一座馆舍,侍奉道规非常精心。吉日在安静的屋子里朝四个方向朝...
  • 成侯邹忌为齐相》原文翻译 - - 《战国策》1至8卷 - - 《战国策》卷八 齐策一(成侯邹忌为齐相) 【提要】人与人之间互相陷害,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者,互相排挤,使用阴谋诡计,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原文】成侯邹忌...
  • 权德舆的诗》原文翻译 - - 《全唐诗》400章 - - 卷三百二十一 卷321_1 《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中书相公》权德舆 五更钟漏歇,千门扃钥开。 紫宸残月下,黄道晓光来。 辨色趋中禁,分班列上台。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