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水经注 > 下卷 > 卷三十八

水经注

《水经注》下卷卷三十八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水经注》章节目录: 《上卷》 《下卷

卷三十八

书籍:水经注章节:下卷更新时间:2018-07-20
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糺山,盖路山之别名也,谓之大溪水。东北径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县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代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大溪径建兴县南,又径都梁县南,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遂之邑也。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

东北过夫夷县,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东北流径扶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

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义之邑也。夫水又东往邵陵水,谓之邵陵浦,水口也。

东北过邵陵县之北,县治郡下,南临大溪,水径其北,谓之邵陵水。魏咸熙二年,吴宝鼎元年,孙皓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于邵陵县,县故昭陵也。溪水东得高平水口,水出武陵郡沉陵县首望山,西南径高平县南,又东入邵陵县界,南入于邵水。邵水又东会云泉水,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西北流径邵阳南,县故昭阳也。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谓之邵阳水口。自下东北出益阳县,其间径流山峡,名之为茱萸江,盖水变名也。

又东北过益阳县北,县有关羽濑,所谓关侯滩也。南对甘宁故垒,昔关羽屯军水北,孙权令鲁肃、甘宁拒之于是水。宁谓肃曰:羽闻吾咳唾之声,不敢渡也,渡则成擒矣。羽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遂不渡。茱萸江又东径益阳县北,又谓之资水。应劭曰: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矣。然此县之左右,处处有深潭,渔者咸轻舟委浪,谣咏相和。罗君章所谓其声绵邈者也。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浅者四五尺,或三五丈,深者亦不测其深。古老相传,昔人以杖撞地,辄便成井。或云古人采金沙处,莫详其实也。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

湖即洞庭湖也。所入之处,谓之益阳江口。

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

水出邵陵县界,南径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百六十里。控引众流,合成一溪。东入衡阳、湘乡县,历石鱼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余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涟水又径湘乡县,南临涟水,本属零陵,长沙定王子昌邑。涟水又屈径其县东,而入湘南县也。

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涟水自湘甫县东流,至衡阳湘西县界,入于湘水也。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东北过零陵县东,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湘水又径零陵县南,又东北径观阳县,与观水合。水出邻贺郡之谢沭县界,西北径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

又东北过洮阳县东。

洮水出县西南大山,东北径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拘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东流注于湘水。又东北过泉陵县西,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径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余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东北,泠道县界,又有舜庙。县甫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营水又西径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县以托名焉。冯水带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历县北,西至关下,关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装之始。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水南出于萌渚之峤,五岭之第四岭也,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矣。渚水北径冯乘县西,而北注冯水。冯水又径营道县而右会营水。营水又西北屈而径营道县西,王莽之九疑亭也。营水又东北径营浦县南。营阳郡治也。魏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置,在营水之阳,故以名郡矣。营水又北,都溪水注之。水出春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径其县西。县本泠道县之眷陵乡,盖因言溪为名矣。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古老相传,言汉家旧城,汉称犹存,知是节侯故邑也。城东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东南三十里尚有节侯庙。都溪水又南径新宁县东,县东傍都溪,溪水又西径县南,左与五溪俱会。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会于县门,故曰都溪也。都溪水自县又西北流,径泠道县北,与泠水合。水南出九疑山,北流径其县西南,县指泠溪以即名,王莽之泠陵县也。泠水又北流注于都溪水,又西北入于营水。营水又北流,入营阳峡,又北至观阳县而出于峡,大小二峡之间,为沿溯之极艰矣。营水又西北,径泉陵县西,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贤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溥润,零陵郡治,故楚矣。汉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阳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实惟零陵。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下邳陈球为零陵太守,桂阳贼胡兰攻零陵,激流灌城,球辄于内因地势反决水淹贼,相拒不能下。县有自上乡。《零陵先贤传》曰:郑产,字景载,泉陵人也,为白土啬夫。汉末多事,国用不足,产子一岁,辄出口钱,民多不举子。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当自代出。产言其郡、县,为表上言,钱得除,更名白土为更生乡也。《晋书地道记》曰:县有香茅,气甚芬香,言贡之以缩酒也。营水又北流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与应水合。水出邵陵县历山,崖瞪险阻,峻崿万寻,澄源湛于下,应水涌于上。东南流径应阳县南,晋分观阳县立,盖即应水为名也。应水又东南流,径有鼻墟南。王隐曰:应阳县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庙,言甚有灵,能兴云雨。余所闻也,圣人之神曰灵,贤人之精气为鬼,象生不慧,死灵何寄乎?应水又东南流而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得口,水出永昌县北罗山。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罗君章云:今燕不必复飞也。其水又东南径永昌县南,又东流注于湘水。又东北径祁阳县南,又有余溪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其水扬清泛浊,水色两分。湘水又北与宜溪水合,水出湘东郡之新宁县西南新平故县东,新宁,故新平也。众川泻浪,共成一津。西北流,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径其下,天旱则拥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于湘。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营阳春陵县西北潭山,又北径新宁县东,又西北流注于湘水也。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径舜庙下,庙在承水之阴。又东合略塘,相传云: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绿,作铜腥,鱼为之死。承水又东北径重安县南,汉长沙顷王子度邑也,故零陵之钟武县。王莽更名曰钟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钟武县西南表山,东流至钟武县故城南。而东北流至重安县,注于承水,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湘,谓之承口。临承即故酃县也,县即湘东郡治也。郡旧治在湘水东,故以名郡。魏正元二年,吴主孙亮分长沙东部立。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响远彻,其类也。湘水又北历印石,石在衡山县南,湘水右侧。盘石或大或小,临水,石悉有迹,其方如印。累然行列,无文字,如此可二里许,因名为印石也。湘水又北径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峋嵝,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芙蓉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六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湘水又东北径湘南县东,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魏甘露二年,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治,晋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十三州志》曰:日华水出桂阳郴县日华山西,至湘南县入湘。《地理志》曰:郴县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水又北径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东北过阴山县西,洣水从东南来注之。又北过醴陵县西,漉水从东南来注之。

《续汉书。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县亭,杀掠吏民,因以为候。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有空泠峡,惊浪雷奔,濬同三峡。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故城下,晋太始中立。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径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湘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径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或作吉学字,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又径船官西,湘洲商舟之所次也。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湘水左径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径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陆,故楚南境之地也。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汉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都此,王莽之镇蛮郡也。于《禹贡》则荆州之域。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请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郡廨西有陶佩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傍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形制甚古。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芮家,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之佳憩也。郭颁《世语》云: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与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家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余年矣。湘水左合誊口,又北得石椁口,并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径三石山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矣。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为二水之会也。湘水又径浏口戍西,北对浏水。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

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径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径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湘水又北径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又北过罗县西,水从东来流性。

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径锡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东北,注玉水焉。水出西北玉池,东南流注于锡浦,谓之玉池口。锡水又东北,东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东湖也,南注于锡,谓之三阳径,水南有三戍,又东北注于湘。湘水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湘水又北,枝津北出,谓之门径也。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径口。又北得三溪水口,水东承大湖,西通湘浦,三水之会,故得三溪之目耳。又北,东会大对水口,西接三津径。湘水又北径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滞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以硅不朽之传矣。黄水又西流入于湘,谓之黄陵口。昔王子中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湘水又北径白沙戍西,又北,右会东町口水也。湘水又左合决湖口,水出西肢,东通湘渚。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径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西北流,又东径其县南,又北径其县故城下。县是吴主孙权立。纯水又右会汨水。汨水又西径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水亦谓之罗水。汨水又西,径玉笥山。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笛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径此,弭檝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汨水又西径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油矣,世谓之汨罗口。湘水又北,枝分北出径泪罗戍西,又北径磊石山东,又北径磊石戍西,谓之苟导径矣,而北合湘水。湘水自阳罗口,西北径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西对悬城口,湘水又北得九口,并湘浦也。湘水又东北,为青草湖口,右会苟导泾北口,与劳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又北过下隽县西,微水从东来流注。

湘水左会清水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湘水之左径鹿角山东,右径谨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万石浦,咸湘浦也。侧湘浦北有万石戍。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右属微水,即《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湘水又北径金浦戍,北带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则澧水注之,世谓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战国策》曰: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风,交潇、湘之浦,出入多飘风暴雨。湖中有君山、编山。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风于此,而问其故。博士曰:湘君出入则多风。秦王乃赭其山。汉武帝亦登之,射蛟于是山,东北对编山,山多箎竹。两山相次去数十里,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石岸有山,世谓之笛乌头石。石北右会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谓三苗之国,左洞庭者也。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

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邪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巴陵西对长洲,其洲南分湘浦,北届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夹山列关,谓之射猎,又北对养口,咸湘浦也。水色青异,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

漓水亦出阳海山,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湘、漓之间,陆地广百余步,谓之始安峤,峤即越城峤也。峤水自峤之阳,南流注漓,名曰始安水。故庾仲初之赋《扬都》云:判五岭而分流者也。漓水又南与沩水合,水出西北邵陵县界,而东南流至零陵县西,南径越城西。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赖恭自广信合兵小零陵越城迎步骘,即是地也。沩水又东南流,注于漓水,《汉书》所谓出零陵下漓水者也。漓水又南合弹丸溪,水出于弹丸山。山有涌泉,奔流冲激。山嵁及溪中,有石若丸,自然珠圆,状弹丸矣,故山水即名焉。验其山有石窦,下深数丈,洞穴深远,莫究其极。溪水东流注于漓水。漓水又南径始兴县东,魏元帝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南部,立始兴县。漓水又南,右会洛溪,溪水出永丰县西北洛溪山,东流径其县北,县本苍梧之北乡,孙皓割以为县。洛溪水又东南径始安县,而东注漓水。漓水又东南流,入熙平县,径羊濑山,山临漓水,石间有色类羊。又东南径鸡濑山,山带漓水,石色状鸡,故二山以物象受名矣。漓水又南,得熙平水口,水源出县东龙山,西南流径其县南,又西与北乡溪水合,水出县东北北乡山,西流径其县北,又西流南转,径其县西,县本始安之扶乡也,孙皓割以为县。溪水又南注熙平水,熙平水又西注于漓水。县南有朝夕塘,水出东山西南,有水从山下注塘,一日再增再减,盈缩以时,未尝愆期,同于潮水,因名此塘为朝夕塘矣。漓水又西径平乐县界,左合平乐溪口,水出临贺郡之谢沭县南历山,西北流径谢沭县西南,西南流至平乐县东南,左会谢沭众溪,派流凑合,西径平乐南。孙皓割苍梧之境,立以为县,北隶始安。溪水又西南流,注于漓水,谓之平乐水。

南过苍梧荔浦县,濑水出县西北鲁山之东,径其县西,与濡水合。水出永丰县西北濡山,东南径其县西,又东南流入荔浦县,注于濑溪,又注于漓水,漓水之上有关。漓水又南,左合灵溪水口,水出临贺富川县北符灵冈,南流径其县东,又南注于漓水也。又南至广信县,入于郁水。

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

溱水导源县西南,北流径县西,而北与武溪合。《山海经》曰:肄水出临武西南,而东南注于海。入番禺西。肄水盖溱水之别名也。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径临武县西,谓之武溪。县侧临溪东,因曰临武县,王莽更名大武也。溪又东南流,左会黄岑溪水,水出郴县黄岑山,西南流,右合武溪水。武溪水又南入重山,山名蓝豪,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界。崖峻险阻,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霆天晦景,谓之泷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

东至曲江县安聂邑东,屈西南流。

泷水又南出峡,谓之泷口。西岸有任将军城,南海都尉任嚣所筑也。嚣死,尉佗自龙川始居之。东岸有任将军庙。泷水又南合泠水,泠水东出泠君山,山,群峰之孤秀也。晋太元十八年,崩十余丈。于是悬涧瀑挂,倾流注壑,颓波所入,灌于泷水。泷水又右合林水,林水出县东北洹山。王歆之《始兴记》曰:林水源里有石室,室前磐石上,行罗十瓮,中悉是饼银。采伐遇之,不得取,取必迷闷。晋太元初,民封驱之家仆,密窃三饼归,发看,有大蛇螫之而死。《湘州记》曰:其夜,驱之梦神语曰:君奴不谨,盗银三饼,即日显戮,以银相偿。觉视,则奴死银在矣。林水自源西注于泷水。又与云水合,水出县北汤泉。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顷即热。其中时有细赤鱼游之,不为灼也。西北合泷水。又有藉水,上承沧海水,有岛屿焉。其水吐纳众流,西北注于泷水。泷水又南历灵鹫山,山本名虎郡山,亦曰虎市山,以虎多暴故也。晋义熙中,沙门释僧律,葺宇岩阿,猛虎远迹,盖律仁感所致,因改曰灵鹫山。泷水又南径曲江县东,云县昔号曲红,曲红,山名也,东连冈是矣。泷中有碑,文曰:自瀑亭至乎曲红。按《地理志》,曲江,旧县也。王莽以为除虏。始兴郡治。魏文帝咸熙二年,孙皓分桂阳南部立。县东傍泷溪,号曰北泷水,水左即东溪口也。水出始兴东江州南康县界石阎山,西流而与连水合,水出南康县凉热山连溪,山即大庾岭也。五岭之最东矣,故曰东峤山。斯则改装之次,其下船路,名涟溪。涟水南流,注于东溪,谓之涟口,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也。东溪亦名东江,又曰始兴水。又西,邪阶水注之。水出县东南邪阶山。水有别源,曰巢头,重岭衿泷,湍奔相属,祖源双注,合为一川。水侧有鼻天子城,鼻天子,所未闻也。邪阶水又西北注于东江。江水又西径始兴县南,又西入曲江县,邸水注之。水出浮岳山,山蹑一处,则百余步动,若在水也,因名浮岳山。南流注于东江,东江又西,与利水合。水出县之韶石北山,南流径韶石下,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历一纪。利水又南径灵石下,灵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广圆五百丈。耆旧传言,石本桂林武城县,因夜迅雷之变,忽然迁此,彼人来见,叹曰:石乃逃来。因名逃石,以其有灵运徙,又曰灵石,其杰处,临江壁立,霞驳有若缋焉。水石惊濑,传响不绝,商舟淹留,聆玩不已。利水南注东江,东江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溱水自此有始兴大庾之名,而南入浈阳县也。

过浈阳县,出洭浦关,与桂水合。

溱水南径浈阳县西,旧汉县也,王莽之綦武矣。县东有浈石山,广圆三十里,挺崿大江之北,盘址长川之际。其阳有石室,渔叟所憩。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辄有大蛇断道,不果。是以今行者,必于石室前泛舟而济也。溱水又西南,历皋口、太尉二山之间,是曰浈阳峡。两岸杰秀,壁立亏天。昔尝凿石架阁,令两岸相接,以拒徐道覆。溱水出峡,左则浈水注之,水出南海龙川县西,径浈阳县南,右注溱水。故应劭曰:浈水西入溱是也。溱水又西南,洭水入焉。《山海经》所谓湟水,出桂阳西北山,东南注肄入敦浦西者也。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会一里水,其处隘,名之为观岐。连山交枕,绝崖壁竦,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庙渚攒石巉岩,乱峙中川。时水洊至,鼓怒沸腾,流木沦没,必无出者。世人以为河怕下材。晋中朝时,县人有使者至洛,事讫,将还。忽有一人寄其书云:吾家在观岐前,石间悬藤,即其处也。但叩藤,自当有人取之。使者谨依其言,果有二人出外取书,并延入水府,衣不沾濡。言此似不近情,然造化之中,无所不有,穆满西游,与河宗论宝。以此推之,亦为类矣。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南,吴孙皓分四会之北乡立焉。

南入于海。

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

卷三十八相关文章

  • 两世夫妻》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 - - 两世夫妇如韦皋、玉箫者,盖有之矣。景州李西崖言,乙丑会试,见贵州一孝廉,述其乡民家生一子,甫能言,即云我前生某氏之女,某氏之妻,夫名某字某,吾卒时夫年若干,今年当若干,所居之地,距民家...
  • 权阉肆,寇如林①。至闯王,神器焚②。清太祖,膺景命③。靖四方,克大定④。》原文翻译 - - 《三字经》80节 - - [原文]权阉肆,寇如林①。至闯王,神器焚②。清太祖,膺景命③。靖四方,克大定④。  [注释]  ①阉:太监。权阉:指掌了大权的宦官。 肆:为所欲为。 寇:污称农民起义军。  ②闯王:即明...
  • 第二十三回 卫懿公好鹤亡国 齐桓公兴兵伐楚》原文翻译 - - 《东周列国志》上卷 - - 话说卫惠公之子懿公,自周惠王九年嗣立,在位九年,般乐怠傲,不恤国政。最好的是羽族中一物,其名曰鹤。按浮邱伯《相鹤经》云:鹤,阳鸟也,而游于阴,因金气,乘火精以自养。金数九,火数七,故鹤...
  • 民主乎?专制乎?》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从这一点研究孔子思想,以现代观念来说,孔子非常主张民主。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庸》是他的孙子子思著的,《大学》是曾子著的。孔子的学问传给曾子,曾子著《大学》,我已经说过。现...
  • 虞书·尧典》原文翻译 - - 《尚书》虞书 - -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日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
  • 第十九回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原文翻译 - - 《水浒传》前60回 - - 却说林冲杀了王伦,手拿尖刀,指着众人,说道:“我林冲虽系禁军,遭配到此,今日为众豪杰至此相聚,争奈王伦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推故不纳,因此火并了这厮,非林冲要图此位。据着我胸襟胆...
  • 兑为羊》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300章 - - 《兑》为羊,《易》之称羊者凡三卦。《夬》之九四曰“牵羊悔亡”,《归妹》之上六曰“土刲羊,无血”,皆《兑》也。《大壮》内外卦为《震》与《乾》,而三爻皆称...
  • 曹良史、赵与仁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700章 - - 曹良史 江城子 夜香烧了夜寒生。掩银屏。理银筝。一曲春风,都是断肠声。杜宇欲啼杨柳外,愁似海,思如云。 背灯暗卸乳鹅裙。酒初酲。梦初醒。兰炷香篝,谁为暖罗衾。二十四帘人悄...
  • 僖公·僖公二十一年》原文翻译 - - 《左传》100章 - - 【经】二十有一年春,狄侵卫。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夏,大旱。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执宋公以伐宋。冬,公伐邾。楚人使宜申来献捷。十有二月...
  • 僖公·僖公十九年》原文翻译 - - 《左传》100章 - - 【经】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鄫子会盟于邾。己酉,邾人执郐子,用之。秋,宋人围曹。卫人伐邢。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
  • 汉纪五十五 孝献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199)》原文翻译 - - 《资治通鉴》100章 - - 汉纪五十五汉献帝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   [1]春,黑山贼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未至,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
  • 志第三十二·选举一》原文翻译 - - 《金史》100章 - - ◎选举一   ○进士诸科 律科 经童科 制举 武举 试学士院官 司天医学试科   自三代乡举里选之法废,秦、汉以来各因一代之宜,以尽一时之才,苟足于用即已,故法度之不一,其来...
  • 志第三·历下》原文翻译 - - 《金史》50章 - - ◎历下   ○步月离第五   转终分:一十四万四千一百一十,秒六千六十六。   转终日:二十七日,余二千九百,秒六千六十六。   转中日:一十三日,余四千六十五,秒三千三十...
  • 邢艪传》原文翻译 - - 《宋史》400章 - - 邢籨,字叔明,是曹州济阴人。大平兴国初(976),邢籨考五经进士,廷试之日,赴殿讲师、比二卦,又问以群经发题,太宗嘉其博学精深,擢九经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赐钱二十万。邢...
  • 列传第四十三 张韦韩宋辛二李裴》原文翻译 - - 《新唐书》150章 - - 张廷珪,河南济源人。慷慨有志尚。第进士,补白水尉。举制科异等。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於白司马坂,作大象,廷珪谏,以为:“倾四海之财,殚万民之力,穷山...
  • 王敦传》原文翻译 - - 《晋书》150章 - - 王敦字处仲,是司徒王导的堂兄。他父亲王基,官至治书侍御史。王敦年少时生有一双奇眼,娶晋武帝的女儿襄城公主为妻,授官为驸马都尉和太子舍人。当时王恺、石崇以攀比豪奢为荣。一...
  • 黄李吕马王张传》原文翻译 - - 《三国志》50章 - - (黄权传、黄崇传、李恢传、吕凯传、马忠传、王平传、张嶷传) 黄权传,(附黄崇传)黄权,字公衡,巴西郡阆中人。 他年青时作过郡吏,益州牧刘璋征召他为主簿。当时别驾张松建议,应该邀迎...
  •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原文翻译 - - 《三国志》50章 - - (辛毗传、杨阜传、高堂隆传) 辛毗传,辛毗,字佐治,颍川陽翟人。他的祖辈于建武年中从陇西东迁而来。辛毗和哥哥辛评追随袁绍。 操任司空时,征聘辛毗,辛毗未应。后来,袁尚在平原进攻他...
  • 东方朔传》原文翻译 - - 《汉书》100章 - - 【原文】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
  • 番红花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草部 - - 番红花 释名 亦名消夫蓝、撤法即。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心忧郁积、气闷不散,活血。亦治惊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