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谭传》注释译文

朝代:两汉诗人:范晔文言文:桓谭传更新时间:2018-09-06
桓谭,字君山,是沛国相县人。桓谭博学多才,触类旁通,遍读五经,读经书时只解释古语的要义,不逐字逐句的分析。善于写文章,特别爱好古文经学,多次跟从刘歆、杨雄辩析经文中的疑难异同问题。他生性喜好歌舞音乐,为人坦率和易,不讲求礼节,不修饰庄重仪容,却喜欢诽谤抵毁浅陋迂腐的儒生,因此多次被人排挤攻击。
哀帝、平帝年间,桓谭的官位不超过郎官。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对桓谭非常友好。当时高安侯董贤得到皇帝的宠幸,他妹妹进宫做了昭仪,皇后则一天天被皇帝疏远,傅晏也沉默寡言很不如意。桓谭进言道:“从前武帝想要立卫子夫为皇后,暗中寻找陈皇后的过错,最终废了陈皇后,卫子夫最终被立为皇后。如今董贤最得宠而他的妹妹倍受恩幸,恐怕会出现当年的卫子夫之变,能不担忧吗?”傅晏大惊,说:“你说得对,但是该怎么办呢?”桓谭说:“刑罚不能加在无罪之人身上,奸邪之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皇后年轻,很少经历艰难,有人会驱使巫医,在宫外寻找方术,对此不可不防。再者,您凭借着皇后父亲的尊贵地位而结交众多宾客,其中势必有人藉重您的身份增加他的威势,结果会招致讥讽与批评。不如谢绝遣散门徒,言行务必谦虚谨慎,这才是修养自身端正家风躲避灾祸的办法。”傅晏说:“很好。”于是他遣散府中宾客,又进宫禀报皇后,按照桓谭告诫的那样。后来董贤果然暗中指使太医令真钦打探消息,让他寻求傅家的罪过,于是逮捕了傅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奉诏立案关押审理没查到罪证,才释放了他,所以傅氏一族在哀帝时期终于保全。等到董贤做了大司马,听说桓谭的名声,想要跟他结交。桓谭先前曾给董贤上书,陈说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道理,董贤没有采纳,于是桓谭没有跟他结交.
世祖即位后,征入桓谭到朝廷等待任命,因上书陈述政事不合皇上旨意,没有被任用。后来大司空宋弘举荐桓谭,被授予议郎给事中。他就上书陈述时政利弊,说:治国之道,在于兴农桑之本业而抑制商业之末利,所以前代皇帝禁止兼营两种产业。禁止商人做官吏,这都是为了抑制兼并而促进廉耻。如今的富商大贾,大多放高利贷,中等人家的子弟,也为他们担保效劳,追随他们就像仆役下人一样殷勤,他们收的税可以与朝廷策封的君侯相比,所以人们纷纷仰慕效仿,不耕而食,以致大多侈靡浪费,来满足耳目之欲。奏书递上去了,皇帝没有看。
这时皇帝正崇奉谶语,大多用谶语来决断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又因朝廷的酬劳赏赐很少,天下在这时不太安定。后来诏令群臣商议修建灵台的位置问题,皇帝对桓谭说:“我要用谶语裁决,你看如何?”桓谭沉默了很久,说:“微臣不读谶书。”皇帝问他原因,桓谭又一次竭力陈说谶书不合经典的要义。皇帝大怒说:“桓谭诽谤圣人无视国法,推下斩首!”桓谭叩头直至流血,许久才得到宽恕。但被贬出京师担任六安郡丞,桓谭心情郁闷迷惘,在赴任途中病逝,时年七十多岁。
梁鸿字伯鸾,扶风郡平陵县人。父亲梁让,王莽时期曾为城门校尉,被封为修远伯,梁让他作为后人奉祭远古时期的少昊帝金天氏,居住在北地郡并在那里去世。当时梁鸿年龄还小,因为遭遇动荡的乱世,于是只好用席子卷起来埋葬了父亲。
梁鸿后来在太学跟从老师学习,家境虽然贫寒但为人崇尚气节和操守,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却不愿意做离章析句类的注疏之事。学业结束后,就在上林苑中放牧猪群。曾经不小心遗落了火种引起火灾,火势蔓延烧毁了他人的房舍,梁鸿于是就寻访被烧的人家。询问他们所丢失的物件,悉数用所畜养的生猪来赔付他们。有一家房主还嫌赔偿少了。梁鸿说:“我已经没有别的财物了,希望亲自到你家做佣工。”这家主人同意了他的请求。由于梁鸿为他做事勤快,早起晚睡从不懈怠,周围邻家的老人们见梁鸿不是普通人,于是在一起责备这家主人,而尊奉梁鸿为德高望重的人。到这时这家主人对他才开始敬重起来,将他赔付的猪悉数归还给他。梁鸿没有接受就离开这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有权势的人家仰慕梁鸿高尚的节操,很多人都想将女儿嫁给他,梁鸿一概谢绝不娶。同县的孟家有个女儿,形貌肥胖丑陋并且肤色黝黑,一发力可举起舂米的石臼,还在挑选对象而未曾出嫁,年龄已到30岁了。父母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女儿回答说:“希望嫁得像梁伯鸾那样贤能的人。”梁鸿听说后就向她家下了聘礼。孟女向父母要求制作布衣和麻鞋,并编织放物的筐子、制作纺织的器具。等到出嫁的时候,才以打扮修饰之身进入梁门。过门七天而梁鸿都没有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前询问他:“私下里听说您行义高尚,已经拒斥了数位女子的求婚,而为妾也怠慢过数位男子的求婚。现如今被您所看中,怎敢不向您请罪呢。”梁鸿说:“我需要的是穿生毛皮、粗布衣服的人,是可以和我一起隐居在深山老林的。现在你却穿着华丽的丝织,白粉涂敷、黛墨描画,哪里是我梁鸿所希望的?”妻子说:“(这样打扮)是为了试探一下先生的意愿罢了。为妾另外备有隐居的衣服呢。”于是梁妻重新梳了一个椎形的发髻,穿上了粗布制的衣服,然后一边做着事情一边来到梁鸿跟前。梁鸿极为高兴地说:“这才真正是我梁鸿的妻子了。这样就可以侍奉我了!”便替她取表字为“德曜”,取名字为“孟光”。
过了一段时间,妻子说:“常常听说先生想隐居山林来躲避祸害,为什么现在却了无声息了?恐怕是向世俗卑顺低头、屈服迁就了吧?”梁鸿说:“好吧。”就和妻子一起进入霸陵县的山中,以种田和纺织作为谋生的职业,吟诵《诗》《书》,弹奏琴声来自以为乐。由于仰慕前代那些志行高尚的人,而给汉初四皓以来的24位隐士作了颂赞的诗文。
梁鸿后来向东出函谷关,路过京城洛阳,作了一首《五噫之歌》,肃宗皇帝(明帝)听说后很讨厌这首诗,派人搜捕梁鸿,结果没有抓到。梁鸿于是改姓为“运期”,取名为“耀”,取字为“侯光”,和妻子隐居在齐鲁一带。
又过了一段时间,梁鸿离开了齐鲁地区去了吴国,梁鸿托身于富家大室皋伯通,住在堂下的大屋,受雇为人家舂捣谷物。每天回到家里时,妻子都为他准备好了饭食,她不敢在梁鸿面前抬头,而是将盛食案盘举到和眉毛平齐的位置。皋伯通细察这一切而感到奇怪,说:“他一个佣人能使自己的妻子敬重他到这种程度,一定不是普通人。”于是让他和自己一样住在家里。梁鸿潜心闭门、撰写了十多篇著作。后来梁鸿患了疾病并且日见危重,对居所的主人皋伯通说:“从前延陵季子(吴季札)将儿子埋在嬴、博两地之间,不把灵柩运回乡里,千万不要让我的儿子护送我的灵柩归葬故乡。”在他死后,皋伯通等人在吴要离墓冢旁边为他求得一块墓地。众人都说:“要离是品格刚直之人,而伯鸾品节清白高洁,可以让他们葬在一起。”安葬了梁鸿后,他的妻子和子女都回扶风郡去了。

诗人范晔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范晔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刘义康,..... 查看详情>>

诗人范晔作品: 《谯玄传》 《樊英传》 《董宣传》 《李通传》 《和熹邓皇后纪》 《冯鲂传》 《梁统传》 《强项令》 《崔瑗传》 《王丹传

《桓谭传》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