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伯玑金陵》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王士祯古诗:寄陈伯玑金陵更新时间:2020-10-14
注释
①东风:春风。作意:起意。
②芜城:在扬州北,即古邗沟城,后荒芜。
③相忆:指与陈伯玑相互思念。
④江:指长江。潇潇:小雨蒙蒙的样子。
白话译文
东风着意吹动杨柳,绿到了芜城的第几桥?
想折一枝以寄相思,隔江飘来残笛春雨潇潇。
这是一首怀友诗。此诗感情变化曲折而有层次,怀友之情并不和盘托出,而是蕴含在东风、杨柳、残笛、雨潇潇几个鲜明可感的意象之中。
第一句起得奇特。“东风”之“吹杨柳”,乃是自然现象,一般人是欣赏的,而诗人却在“东风”与“吹杨柳”之间嵌入作为故意解的“作意”二字,赋予“东风”以人的性格,又透露出诗人淡淡的怨情。为什么诗人忽视春天里怒放的百花,而单注意杨柳,并有怨情呢?刘禹锡《杨柳枝》中的两句正好可以作为回答:“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第二句紧承起句,说明“东风作意吹杨柳”的后果,浓化怨情。不肯直陈,而以疑问的语气出之,既显得空灵, 又有力地表现了无可奈何,迷茫惆怅的心态。“芜城”,即邗沟城,在扬州北,汉以后荒芜,鲍照曾以赋写之,但这里实指扬州。“第几桥”,是因为扬州在唐代繁盛时,城内共有二十四座桥而言的。语言的表面是询问“绿列芜城第几桥”,实质上是感慨扬州的杨柳满城皆绿了。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自己的愿望。 自汉代始便有折柳送别的风习,意在借依依的柳枝,表示依依的别情。自晋代始又有折梅赠人,以表价谊的事实,折柳赠人,意在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但该句的意义承接和构思之所以显得平平,正是为了突出下一句的神来之笔。
第四句,是诗的精华所在,能体现出诗人所标举的“神韵”究竟为何物,最耐人寻味一笔放开,以景结情,含有余不尽之意,颇易使人联想起黄庭坚《寄黄几复》诗的尾联:“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膝。”扬州在长江之北,金陵在长江之南,所以说“隔江”。“残笛雨潇潇”,是想象出来的陈伯玑的处境。“残笛”声哀怨,“雨潇潇”声凄清,诗人意在让读者从这样的声音中去联想陈伯玑生活的贫困、孤寂和凄凉,并体会他对陈伯玑深厚的同情和关心。这样的结句,使彼我的相思一隐一现,整首诗也显得缥缈空茫,意境高远了。
全诗意境幽深,情感蕴藉,韵味盎然,典故运用极其自然,实为佳作。

诗人王士祯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王士祯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 查看详情>>

诗人王士祯作品: 《凤阳鼓楼楹联》 《冶春·今有东风太狡狯》 《高邮雨泊》 《秦淮杂诗·旧院风流数顿杨》 《题烟江叠嶂堂》 《点绛唇·春词》 《初春济南作》 《题吴历画·蟹舍渔湾入杳冥》 《秋柳·桃根桃叶镇相连》 《题述鹿轩诗二绝句

《寄陈伯玑金陵》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