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创作背景

朝代:南北朝诗人:谢朓古诗: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更新时间:2020-09-26
《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南朝齐的一首诗。作者谢朓,该诗作于宣城太守任内。“郡”就是宣城郡。诗人高斋闲坐,极目旷望,思入遥深,写下了这首答友人诗。前六句写“高斋”结宇宏伟,构架高深,且处地高远,视野开阔。胜日闲坐,室外好景美不胜收。但见窗外峰峦叠嶂,崔巍排达而去;庭际乔木深林,纷纭舒卷而来。
这诗作于宣城太守任内。“郡”就是宣城郡。诗人高斋闲坐,极目旷望,思入遥深,写下了这首答友人诗。前六句写“高斋”结宇宏伟,构架高深,且处地高远,视野开阔。胜日闲坐,室外好景美不胜收。但见窗外峰峦叠嶂,崔巍排达而去;庭际乔木深林,纷纭舒卷而来。这里,一个“列”,一个“俯”,用得精心得意,把静止的山峦,矗立的乔木,写得风云挥霍,气象宏达,使它们闪现出飞动之状,带有主动性的色彩。仿佛不是诗人目接神往“窗中”“庭际”的山川景色,而是这些景物主动扑入诗人的襟怀、扑入诗人的眼帘一样。这就不仅将静景写动写活,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物”与“我”的关系,把客体之景物与观照客观景物之主体诗人联为一体,使诗的气氛顿时活跃闪动起来。“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是名句。旭日东升,众鸟飞散;山色幽暝,孤猿长吟。造语率真自然,不假雕饰,把大自然的迢遥幽邃、冥蒙深广的境界,逼真写照出来。尤其是,通过景色的描绘,一位怡情山水、乐而忘返的诗人形象,澹然欲现了。接下来六句即写诗人的高情雅志。池上小酌,风中聆琴,友朋相伴,其乐融融。最后,诗人倾吐了高洁的情怀。金门,即金马门,汉代征士待诏之处;玉山,传说中西王母所居之山。诗人表示,如果仕途不得意,他将高蹈遗世,乘风凭虚而去,流露了超尘出世之想。
身陷仕途,心往山林,欲随心适意又不忍遂弃身外之物,而欲全身守禄却又不甘违心背志之苦,身、心二者不可得兼,所以,他总是陷在这两极的中间,前瞻后顾,左右徘徊,始终找不到一条两全其美的路。他的很大一部分山水诗,往往就是这一心态的折射和反映。这就造成了谢朓山水诗的特殊的抒情模式:从仕途蹭蹬、公务冗繁的心绪缭乱,到山灵水秀、风清月明的赏心悦目,再到寄身高远的林壑之思、云羽之想。在现实的山水自然之美与幻造的理想自由之区的杂糅混合的境界中,寻获心灵上的短暂喘息和些微安慰。像《游东田》、《落日怅望》等诗就是这一抒情模式的典型代表。但这诗的情况却有些特殊。诗人始而荆州遭谗,次而出贬新安王中军记室;公元495年(建武二年),春天刚刚转为中书郎,夏天又出为宣城太守了。宦海沉浮,几经折腾,已使他逐渐醒悟过来,能以比较超脱的态度对待仕途的穷达。所以,在宣城太守任上,他心情相对平静,常常寄情山水,写出不少山水好诗。
写作此诗的情况就是这样。诗人本来就已澄心澈虑,虚静求雅,“闲坐”二字,正昭示了他此刻悠闲而又从容的心态。“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显示出十分雅逸的情趣,十分洒脱的风度。因此,第一,他对山水景物的观赏愈加细致,体会愈加深刻,描写也愈加精彩。二、三联的绘景佳句,脱口而出,从中折射出诗人对山水境界的悉心领悟,反映了诗人寄意遥深的审美追求,一种深邃的澹淡的意境宛然若现。所谓秉锦心而得秀口,美景佳句才能纷纭而至。第二,他的思绪飞腾得更远更虚了,以至像“若遗金门步,见就玉山岑”这样的高蹈遗世之想都蹦达出来。那么,这倒底是体现了诗人生活理想的进一步升华,还是意味着政治理想的破灭以及随之而来的躲闪、回避,个中玄奥很值得玩味。然而无论如何,这种情形的出现,都标志着诗人审美理想的深化和抒情模式的开拓,标志着诗人已从外景观赏转向内心冥求了。

诗人谢朓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 查看详情>>

诗人谢朓作品: 《迎神·清明畅》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 《出藩曲·云枝紫微内》 《迎神·雩有讽》 《游东田》 《永明乐·出车长洲苑》 《夜听妓诗·琼闺钏响闻》 《宣城郡内登望诗》 《临溪送别诗》 《至寻阳诗

《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