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传》注释译文

朝代:两汉诗人:班固文言文:蒯通传更新时间:2019-01-02
蒯通,范阳县人,原来的名字与武帝相同,叫蒯彻。楚、汉刚刚兴起时,武臣攻打并平定了趟地,号称武信君。蒯通游说范阳县令徐公,说:“我是范阳的百姓,名叫蒯通,我私下可怜您就要死了,所以表示哀悼。尽管如此,我又祝贺您因得到我蒯通而获得生路。”徐公连连拜谢,问道:“您为什么表示哀悼?”蒯通说:“您做县令已十多年了,杀死人家的父亲,使人家的儿子成为孤儿,砍去人家的脚,对人施以黥刑,受害的人太多了。慈父、孝子们之所以不敢把刀子插到您的腹上,是因为他们害怕秦朝的法律。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政令得不到贯彻执行,这样的话,那些慈父、孝子们都将争先恐后地把刺刀刺到您的腹上,以报仇雪恨并成就功名,这是我表示哀悼的原因。”徐公又问:“您为什么祝贺我得到先生就获得生路呢?”蒯通回答说:“趟国的武信君不知道我无能,派人前来询问他的吉凶祸福,我现在要去会见并劝说他,对他说:‘您一定要战胜敌人然后才取得地盘,攻破城池然后才占据它,我私下觉得很危险。如果采用我的策略,将不战而取得土地,不攻而占有城池,传送檄文就能够平定千里,这样可以吗?,他将要问:‘你的策略是什么?’我趁机回答说:‘范阳县令本应整顿他的军队,守卫城池,奋起抵抗,但因怯懦怕死,贪婪而喜欢富贵,所以想首先向您举城归降。首先向您投降而您不给他恩惠,那么边地之城都将互相转告说:“范阳县令首先投降而被杀。”一定会据城坚守,像金城汤池一样,难以攻取。为您打算,不如用黄盖朱轮的车子迎接范阳县令,让他在燕、趟的边界驰骋炫耀,那么,边地之城都将相互转告说:“范阳县令先投降而获得富贵。”一定会竞相投降,就像泥丸在山坡上滚动一样轻而易举。造就是我所说的传送檄文就能平定千里的策略。”,徐公连连拜谢,准备车马遣送蒯通。蒯通用这些话劝说武臣。武臣用一百辆车,二百名骑兵,以侯印迎接徐公。燕、趟之地听说此事,有三十多座城投降,正像蒯通的策略所预料的那样。
后来汉将韩信俘虏魏王,攻破趟、代,使燕国降服,接连平定三国,然后率兵向东将要攻打齐国。军队还没有过平原县,听说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韩信想停止进军。蒯通游说韩信,说:“将军您受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而汉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单身前去劝降齐国,难道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况且郦先生以一个士人的身份,乘车前往,凭三寸不烂之舌,而劝降齐国七十余城,将军您率领几万兵众,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当了好几年将军,反而不如区区一个儒生的功劳大。”于是韩信认为他说的有道理,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渡过黄河。齐王已听从了郦食其的劝说,就把他留下,一起饮酒作乐,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因而袭击历下的齐军,于是来到临苗城下。齐王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就把他用沸水煮死,于是兵败逃走。韩信最终平定了齐国,自立为齐国的代理国王。当时汉工正在荣阳受围困,就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正式齐王,以便安抚他,使他坚定地站在汉王一边。项羽也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想要和他联合。
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想劝韩信背叛汉朝,就先用隐语暗示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面术,观察您的脸谱,最多不过被封为侯爵,又总是处于危险之中;而看您的背形,则非常尊贵,难以说出。”韩信问:“您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蒯通于是请求让别人走开,然后说:“天下刚刚起来发难的时候,英雄豪杰之士自立为侯、王,振臂一呼,天下之人像云雾一样会合,像鱼鳞一样错杂积聚,像疾风一样迅速兴起。常时人们衹为推翻秦朝而忧虑。现在刘邦、项羽两方相争,使人H-]:N涂地,流离失所,数不胜数。汉王率领几十万兵众,据守巩、雒,凭藉山、河之险,一El数战,毫无功效,战败而逃,不能援救,在荣阳败退,在成皋负伤,逃到宛、叶之间,造就是所说的智谋、勇力都陷入困境之人。楚人起兵于彭城,辗转争斗,所向无敌,进兵到荣阳,乘胜利之势,威震天下,然而在京、索之间受阻,临近西山却不能前进,如今已经三年了。锐气在险峻的关塞受挫,国库的粮食耗尽,百姓苦不堪言,不知归顺于谁。以我之见,除非有天下圣贤。否则势必不能消除天下的灾祸。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就掌握在您的手里。您帮助汉王,汉王就会取胜,与楚王联合,楚王就会成功。我愿意推心置腹地向您表达愚陋的诚意,就怕您不能采纳我的建议。现在为您着想,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势必无人敢先发难。凭您的贤达圣明,又有众多身穿锁甲的军队,占据强大的齐国,联合燕、赵两国,出兵到空虚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心,西向制止楚、汉间的争斗,使士卒免于死亡,天下之人,谁敢不听从!您按照原来齐国的版图,拥有淮、泗之间的土地,以恩德安抚诸侯,拱手安居,礼让贤士,那么天下诸侯都将竞相朝拜齐国。我听说‘上天赐予而不接受,反而会受到罪责;时机到来而不行动,反而会得到灾祸,。希望您深思熟虑。”
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见利忘义、背恩忘德呢?”蒯通说:“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结下生死之交,等到为张餍、陈释的事而争吵,常山王抱头鼠窜,归附汉王,借兵束下,战于鄗北,成安君死于泜水南岸,身疗分家。逭两人结交之时,亲密无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们相比,而最后却自相残杀,以至于灭亡,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欲望太多、人心难测。现在您忠心耿耿地与汉王交好,不会比那两位关系更紧密,而所争论的事情又往往比张餍、陈释的事情重要。所以我认为您坚信汉王不会危害您是错误的。大夫文种使即将灭亡的越国生存下来,使勾践称霸于中原,功成名立而身遭杀害。俗话说:‘野鸟捕尽,猎狗就会被烹杀;敌国破灭,谋臣就将死亡,、’所以从交友这方面说,没有人能超过张耳和陈余;从忠臣逭方面说,没有人比得上大夫文种。这两个事例,应该说足以做为借鉴了,希望您好好想想。况且我听说勇力和谋略使君主感到畏忌的人将难保性命,功业压倒当世的人将得不到奖赏。您渡过西河,俘获魏王,活捉夏说,攻下井陉,讨伐成安君的罪过并把他杀死,而得以在趟国发号施令,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挫败楚国的几十万兵众,终于斩杀笼且,派人西行向汉王报功,造就是所说的功业天下无双,谋略世间少有之人。现在您功高难以奖赏,威重使君丰畏忌,归附楚国,楚人不信任您;归附汉国,汉人害怕您。您想带着这些功业和威望归附谁呢?处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于天下的名望,我实在为您担心。”韩信说:“先生暂去休息,我要考虑一下。”
过了几天,蒯通又劝说道:“能否听从忠告,是做事成败的征兆;谋划是否得当,是存亡得失的关键。从事奴仆的差役,就会失去万乘枓仁的权柄;保守低微的俸禄,就会丧失成为公卿、宰相的机会。心裹明明知道这个道理,而刁;敢做出决断并付诸行动,将会成为百事之祸。所以猛虎如果犹豫,还不如蜂、蝎以毒刺刺人;孟贲如果迟疑,还不如儿童坚决去做。这是说贵在能实际行动。功业很难做成却容易失败,机会很难遇到却容易丧失时机,时机失去了不会第二次来临:希望您不要怀疑我的计策。”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以为功多,汉王不会夺回他统治的齐国,于是婉言谢绝了蒯通的建议。蒯通因游说而不受信用,非常害怕,就假装疯狂而做了巫师。
汉王刘邦已平定了天F之后,韩信因,疟被贬为淮阴侯,又因谋反而被处死,临死的时候叹息着说:“我真后悔不听蒯通的话,以至于死在女人的手中!”高祖刘邦说:“你说的是齐国的辩士蒯通。”于是下诏书命令齐国把蒯通召来。蒯通来到朝廷,高祖要将他处以烹刑,说:“你为什么教唆韩信反叛?”蒯通说:“狗总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时候,我衹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况且秦朝丧失帝位,天下之人共同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衹是能力不够,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高祖于是赦免了他。
到齐悼惠王刘肥时,曹参做齐国的相,礼贤下士,请蒯通做宾客。
当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谋划起兵背叛他,胁迫齐国的士人,不服从就杀死。齐国不愿做官的士人束郭先生和梁石君也在被胁迫之列,勉强服从。等到田荣失败,两个人都感到很耻辱,就相随进入深山隐居起来。有人对蒯通说:“先生您对曹相国指陈疏漏过失,荐举贤能之士,齐国没有人能比得上您。你知道梁石君和东郭先生是世俗平庸之人无法与之相比的贤人,为什么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蒯通说:“好的。我的里中有一个妇人,与里中的老太婆关系很好。妇人家裹晚上丢了肉,她婆婆认为是妇人偷走了,就生气地把她赶走。妇人早晨走的时候,拜访了与她很要好的老太婆,把这件事告诉她,并向她告辞。老太婆说:‘请你慢慢地走,我现在就去让你家裹的人把你追回来。’立即捆起一捆乱麻到丢肉的那家去借火,说:‘昨晚上一群狗得到一块肉,互相争夺残杀,我来借火烧水给死狗煺毛。,丢肉的那家急忙去追赶招呼儿媳妇。所以,尽管老太婆不是能言善辩的人,捆乱麻借火也不是召回妇人的方法,然而物类有时会相互感通,事情有时会正好巧合。请让我去向曹相国‘借火’。”于是去见曹相国说:“有的妇人丈夫刚死三天就改嫁,有的妇人却宁愿深居简出,闭门守寡,您如果想娶媳妇,会选择哪个?”曹相国说:“我将娶那个不愿出嫁的。”蒯通说:“那么,寻求臣下也应该这样。那束郭先生和梁石君,是齐国的贤俊之士,隐居于山林之中,不愿‘出嫁,,未曾卑躬屈膝地出来求官。希望您派人去以礼相待。”曹相国说:“恭敬地接受您的命令。”把这两人都做为上等宾客。
蒯通论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权变之术,也加上自己的评论,著书立说,号称《隽永》。
当初,蒯通与齐人安其生关系很好,安其生曾经为项羽出谋划策,而项羽都不能采纳。项羽想给蒯通、安其生爵位和封邑,这两个人始终不愿接受。
万石君,姓石名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趟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高祖束进攻打项籍,经过河内县,当时石奋才十五岁,做小官,侍奉高祖。高祖与他说话时很喜欢他的恭敬态度,便问:“你家中还有何人?”石奋回答说:“我衹有一个不幸失明的母亲。家裹贫穷。还有一个姐姐,能弹琴。”高祖说:“你能跟从我吗?”他回答:“愿意尽自己的力量。”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作美人,任命石奋为内侍中涓,负责接受谒见名帖等事。因为他姐姐是嫔妃的原因,把他的家迁到长安城中皇亲国戚居住的街巷。
到孝文帝时,石奋因功劳多而升为太中大夫。石奋不懂经学儒术,但为人极为恭敬谨慎,无人能比。束阳侯张相如作太子太傅,被罢免。在选能做太傅的人时,都推举石奋任太子太傅。到景帝即位时,石奋官至九卿。石奋在朝中,近在皇帝身边,景帝不堪其拘谨,让石奋做诸侯相。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某,三子某,四子石庆,都因为行为和顺、忠孝、谨慎而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俸禄的官吏,人臣的尊宠都会集到他家了。”因总其四子及石奋的俸禄共一万石,所以石奋号为万石君。
孝景帝晚年,万石君拿着上大夫的俸禄告老还乡,每年定时上朝。每次经过宫门前必定要下车小步快走,在路上看见皇帝的车马必定要扶着车厢横木敬礼。他的子孙有当小官的,回来看望他时,万石君一定会穿上朝服和他们见面,不叫名字。子孙犯了错误,他不责备,而是自己坐在一旁,对着饭桌不吃东西。子孙们见到这种情况就互相指责,请族中的长辈做担保,自己不穿上衣来谢罪,子孙们答应改正错误,石奋便接受他们的赔罪。他的成年子女与他在一起时,也是穿戴整齐,彬彬有礼。佣人们也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十分谨慎。皇帝有时赐给他家食品,万石君一定要磕头俯身在地才吃,就好像在皇上面前一样。家中亲戚死亡,他定要穿丧服,十分悲哀。子孙们遵循他的教诲,向他学习。万石君家以孝道恭谨而闻名于郡国,即使是齐鲁一带的品德高尚的文人也自叹不如。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为好儒术而触怒皇太后。皇太后认为儒人文多质少,不如万石君家,VI中不说但身体力行,所以将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封为郎中令,四子石庆封为内史。
石建年老发白时,万石君仍然无病。石建每五天休假回去看望父亲,进入孩子的房间,私下询问仆人,并取走父亲的内衣内裤和便器,亲自洗濯,然后再给仆人,不敢让万石君知道,而且经常这样做。石建在皇上面前上奏时,即使有可上奏的也避开他人而独自向皇上畅所欲言,但在上朝时,他却像一个不善言谈的人,皇上由此亲近而礼待他。
万石君迁到陵里居住。任内史的石庆喝醉酒回家时,进大门而不下车,万石君听说了便不吃饭。互庆害怕了,脱去上衣去谢罪,万石君仍不原谅他。石庆请全家族及石建一起脱去上衣
罪,万石君责备道:“内史是权贵之人,进入乡里,乡里的长者都走开让路,而内史却坐在车中自在逍遥,真不应当!”于是让石庆离开。从此石庆和其他孩子入里门后,就急走回家。
万石君于元朔五年去世,石建悲哀哭泣,靠手杖才能行走。一年多后石建也死了。万石君的子孙都很守孝道,而石建是最孝的,甚至超过万五星。
石建任郎中令,向皇上上奏事情,奏书被报下时,石建便阅读,他惊恐地说:“写‘马’字下面四点和尾共五,这裹把‘马’字写成四点,少写一点,皇上会责怪死的。”他在处理其他事情时,态度也很谨慎。
石庆任太仆,给皇上驾马车出门,皇上问车中有几匹马,石庆用马鞭数过马后,举手说:“六匹马。”石庆在几个兄弟中是最爽快简练的,还这么仔细。石庆出任齐国丞相,齐国人敬仰他的家德,在齐国他不采用惩罚的方式而治理好了齐国,于是齐国人为他立了一座石相祠。
元狩元年,皇上立了太子,在群臣中选择可以当太子老师的人。石庆从任沛郡太守升任为太子太傅,七年后又升为御史大夫。元鼎五年,丞相赵周因祭祀用金不足而被罢免。皇上下韶御史大夫说:“万石君是先帝尊敬的人,子孙恪守孝道,因此任命御史大夫石庆作丞相,封为牧丘侯。”这时汉正向南进攻两越,向东攻打朝鲜,向北驱逐匈奴,向西讨伐大宛,国中事务繁多,皇上在国内巡查,修建古代神祠,封禅,大兴礼乐。国内的用费缺少了,桑弘羊等大臣致力于增加财政收入,王温舒等大臣严厉执法,倪宽等大臣发展推广文学,九卿互相配合治理国家。但许多事都和石庆无关,他衹是唯唯诺诺,恭谨小心处事。石庆任丞相九年,没有任何关于时政的进谏。他曾经想惩治皇上亲近的大臣所忠、九卿咸宣,但不能治服,他反而因此而受到惩罚,最后只好自己赎罪。
元封四年,关东的难民有二百万人,无户籍的流民有四十万,公卿们打算请皇上迁移流民到边境地区来安置他们。皇上认为丞相石庆年老谨慎,不能和他商议国事,于是便赐丞相告老还家,而对御史大夫以下的大臣中要迁徙流民的人查办治罪。丞相对自己不能尽职而感到惭愧,向皇上上书说:“我受皇上宠幸当了一个无用的丞相,像一匹疲惫的马不能辅佐朝廷治理。城中仓库中没有粮食,百姓四处流亡,所犯之罪真应当被斩,皇上不忍心将我依法处治,我希望能够归还丞相的大印,讨回一副老骨头回家,以便给有才能的人让路。”
皇上回答说:“前些时,黄河泛滥,淹没十余郡,防洪堤上的工作很辛苦,仍然不能堵塞,我很忧虑呀。因此巡查全国,致礼嵩岳,通敬八神,在宣房堵住决口。渡淮河、长江,历山沿海巡行,询问百姓的疾苦。考虑到官吏徇私枉法,苛税无休止,离家出走的人则可以免去,而居住下来的人却非常担心,所以制定了流民法,以禁止重赋。前些曰到泰山祭天,皇天给予美好赏赐,显示了祥瑞神物。我答应修整朝政,以报瑞应,恐怕没有承顺上天的美意。我到民间调查,得知官吏奸诈邪恶。委任的官吏却又不尽职守,百姓愁苦,盗贼无法无天。往年我在明堂,赦免死囚,没有被贬罚的官吏,他们全都改过自新,重新开始。现在流亡的百姓越来越多,但计户口的文书却不削减,大臣不严责长吏,却请求把四十万人迁走,使百姓动荡不安,没满十岁的孤儿、少年也无辜被带领迁走,对此我很失望呀。现在你上书说城中粮仓空虚,百姓贫困,强盗窃贼猖獗,你位居丞相不能治理,请求交纳粮米来赎己罪,退而作平民。你深知百姓困苦却请求增加赋税,动摇百姓,如今百姓危难,你却要辞退官位,你把责任推给谁呢?如果你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就可还家!”
互庆为人单纯,看见皇上诏书让他回家,便认为得到皇上的许可,想交还丞相印绶。掾史认为被皇上严厉斥责而最后遣回家,是最严厉的批评,有人劝石庆自杀。石庆很惊恐,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又再次到朝中治事。
亘庆做丞相,工于心计而不露声色,没什么才干。三年多后死去,谧号恬侯。二子石德是石庆喜欢的。皇上让石德继承爵位,后来任命为太常,因犯法而被罢免,封国废除。石庆做丞相时,在子孙中,当小官至二千石的有十三人。到亘庆死后,有些人因为犯罪而被罢免,孝道恭谨的美德也衰落了。

诗人班固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 查看详情>>

诗人班固作品: 《汉书·名句》 《萧何曹参传》 《荆燕吴传》 《刘辅传》 《郦商传》 《樊哙传》 《高帝纪下》 《爰盎传》 《翟方进传》 《明堂诗·于昭明堂

《蒯通传》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