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游洞记》赏析

朝代:清代诗人:刘大櫆文言文:游三游洞记更新时间:2018-08-06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游三游洞的经过和原因,描写了三游洞清静优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三游洞“美好不外见”的感慨。叙议结合,文情并茂,值得研习。
这篇游记的四个自然段可分为记游与议论两大部分。第一自然段,先写从夷陵州到三游洞途中的情况,开始坐车,接着乘船,然后步行,中间还要翻过一个陡峭的山头,再从一块大石头底下弯腰穿过,方能到达;然后概括介绍三游洞的情况。这样写,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又为第四段的议论设下伏笔。第二段,写三游洞的景致。作者先用由外到内的方法叙述了三游洞三个洞室的外貌,洞中石块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音响,以及在洞中放声歌唱给人的愉快感受,然后再从内到外,描写洞下的深溪,溪外的翠壁,翠壁下负薪而歌的樵夫,从环境和洞貌两个方面,把三游洞的清静优美有声有色地写了出来。以上两段是记游,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古人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无寓,则如偶人矣。”三、四两段议论,就是点出上面记游所寓的情理。第三自然段,叙述历代名人游洞的情况,交代三游洞得名的由来,说明自己得以游三游洞的原因,叙中有议,向第四段过渡。第四自然段,论述人和物都有“幸”和“不幸”,说明三游洞不“生于通都大邑”,而僻处于“荒遐僻陋之区”,故“美好不外见”,表示出无限感慨,和开头相照应。文章有记有叙,叙议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散文文笔简炼,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清晰扼要地叙述事实,说明道理,这是刘大椐“文贵简”主张的具体体现。比如第一段,“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寥寥数语,就把往三游洞途中由舆而舟,由水而陆,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由险而夷,由狭而广的复杂行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又如最后一段,只用一个复句,就说明了三游洞“美好不外见”的道理,语言也是相当精粹的。
描写景物用笔量也不多却能写得形神俱现。如“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只用了十三个字就交代清楚了三个石室的不同特点。又如“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仅用了四句话,就勾勒出三游洞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色,仿佛把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呈现在人们面前。作者在描写三游洞时,不仅写它的形态,更主要的还是写它的声音,这也是本文写景的主要特点。那下垂的钟乳石,“扣之,其声如钟”;那左室外正中的小石,“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在石洞中放声高歌,“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下视深溪,水声泠然”,眺望翠璧之下,“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读到这里,人们仿佛来到了钟鼓齐鸣,仙乐缭绕的仙境一般。这样描写,文字不多,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一方面和作者主张“义法”有关,另一方面,也明显地受到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法的启示。不足的是议论有些空泛,在叙议结合上也不如王安石的行文严密。
《浣花溪记》是明代文学家钟惺游览成都浣花溪杜工部祠后写的一篇游记。文章以简洁清秀的笔调写出了浣花溪所经的自然风景、名胜古迹,之后又大发感想,对诗人杜甫在穷愁中犹能择胜境而居的安详胸怀表示赞赏。此文融写景、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多用比喻,寓意深远,体现了作者抒写性灵、幽深孤峭的文风。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由同谷(今甘肃成县)流亡到成都,借住在浣花溪边的草堂寺里。第二年春天,杜甫在寺旁修建草堂并居住了四年。浣花溪由此闻名。中进士后,授官行人司行人的钟惺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奉命使蜀,当年十月到达成都。作者在游览成都浣花溪杜工部祠后,于十月十七日写了这篇《浣花溪记》。

诗人刘大櫆资料

赏析作者刘大櫆

刘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刘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 查看详情>>

诗人刘大櫆作品: 《送张绣枫·君家住近姑苏台》 《题张少仪望云图》 《寄翁兆溱·年少高才始发硎》 《论文偶记》 《登龙山·夙昔负山居》 《题罗生画石扇面为张碇山》 《张约夫刻石歌》 《送姚姬传南归序》 《梧树行·金谷洞口梧十寻》 《春日·辛夷零落海棠残

《游三游洞记》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