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秦诗人 > 诗经的诗 > 良耜 > 创作背景

《良耜》创作背景

朝代:先秦诗人:诗经古诗:良耜更新时间:2017-04-06
《周颂·良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记述大周先民生产祭祀情形的农事诗,是秋收后周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乐歌。全诗一章,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黍稷茂止”十二句,是追写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层,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写眼前秋天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最后四句,写秋冬报赛祭祀的情景。此诗语言通俗,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
《周颂·良耜》是在西周初期也就是成王、康王时期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与《周颂·载芟》,是《诗经》中的农事诗的代表作。《毛诗序》云:“《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良耜》,秋报社稷也。”一前一后相映成趣,堪称是姊妹篇。周人的祖先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历来形成了一种重农的传统;再经过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两代人的努力,终于结束了殷商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以“敬天保民”为号召的西周王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奴隶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周颂·良耜》正是当时这种农业大发展的真实写照。
注释
⑴畟(cè)畟:形容耒耜的锋刃快速入土的样子。耜(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
⑵俶(chù):开始。载:“菑(zī)”的假借。载是“哉声”字,菑是“甾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菑,初耕一年的土地。南亩:古时将东西向的耕地叫东亩,南北向的叫南亩。
⑶实:百谷的种子。函:含,指种子播下之后孕育发芽。斯:乃。
⑷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当读同“赡给之赡”。瞻、赡都是“詹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女(rǔ):同“汝”,指耕地者。
⑸筐:方筐。筥(jǔ):圆筐。
⑹饟(xiǎng):此指所送的饭食。
⑺纠:指用草绳编织而成。
⑻镈(bó):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赵:锋利好使。
⑼薅(hāo):去掉田中杂草。荼(tú)蓼(liǎo):荼和蓼,两种野草名。
⑽朽:腐烂。止:语助词。
⑾挃(zhì)挃:形容收割庄稼的磨擦声。
⑿栗栗:形容收割的庄稼堆积之多。
⒀崇:高。墉(yōng):高高的城墙。
⒁比:排列,此言其广度。栉(zhì):梳子。
⒂百室:指众多的粮仓。
⒃妇子:妇女孩子。
⒄犉(rǔn):黄毛黑唇的牛。
⒅捄(qíu):形容牛角很长。
⒆似:通“嗣”,继续。
⒇古之人:指祖先。[2]  [3] 
白话译文
犁头入土真锋利,
先到南面去耕地。
百谷种子播田头,
粒粒孕育富生机。
有人送饭来看你,
挑着方筐和圆篓,
里面装的是黍米。
头戴手编草斗笠,
手持锄头来翻土,
除草田畦得清理。
野草腐烂作肥料,
庄稼生长真茂密。
挥镰收割响声齐,
打下谷子高堆起。
看那高处似城墙,
看那两旁似梳齿,
粮仓成百开不闭。
各个粮仓都装满,
妇女儿童心神怡。
杀头黑唇大黄牛,
弯弯双角真美丽。
不断祭祀后续前,
继承古人的礼仪。

诗人诗经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 查看详情>>

诗人诗经作品: 《黄鸟·交交黄鸟》 《皇矣》 《樛木》 《绿衣》 《抑·抑抑威仪》 《东门之池·东门之池》 《白华·白华菅兮》 《墓门》 《日月·日居月诸》 《殷武·挞彼殷武

古诗《良耜》的名句翻译赏析

《良耜》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