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铜驼陌上新正后》鉴赏

朝代:宋代诗人:王观古诗:木兰花令·铜驼陌上新正后更新时间:2017-12-24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所咏之物为柳,突出柳的风流本性,全词遂以拟人的方法从各方面来表现它的风流。洛阳古都铜驼街的柳自汉代以来便很著名。据古文献《洛阳记》云:“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俗语曰:‘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铜驼街在洛阳城南,与城西之金谷园都是人们游乐的胜地。唐骆宾王诗说“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词人提笔即谓“铜驼陌上”,令人联想到柳的风姿,十分切题。“新正”即新春正月。词人以赞美的语气强调新春到来之时,最显得俊俏风流的应是叶芽青嫩、柔条迎风而舞的柳了。“第一”是说除柳之身姿俊俏袅娜可称第一而外,它还是最先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的。三、四两句由新春的柳而联想到梅柳争春。柳虽得春意之先,而人们常以梅为东风第一枝,词人在此试图给它们以公允的评判。他以为柳虽不如梅花之娇艳,但在送别的场合,柳的作用远过于酒了,当然也就更胜于梅了。这里非常巧妙地用一旧典。汉代都城长安东门外的灞桥柳色如烟,都城人们送别亲友至灞桥而止,折柳枝为赠。此后折柳赠别成为我国民俗,故南朝范云诗有“春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桥”之句。可见与梅比,柳是更为多情的。
过片两句是赞赏柳的袅娜轻盈的美姿,以为春天之神东君好似对柳特地宠爱和迁就,以致娇纵得它的身材苗条、腰肢柔细了。以柳条之柔细比喻妇女之腰肢是古诗词常用的典型意象。唐代白居易《杨柳枝》的“柳袅轻风似舞腰”和温庭筠《南歌子》的“娉婷似柳腰”,便都是以柳喻美人腰肢的。这里作者却能以故为新,脱去用比痕迹,写出柳如美人之天生丽质。结拍两句也是旧比翻新而表现得更为曲折。唐宋词人已惯用柳叶比喻妇女之秀眉,如“人似玉,柳如眉”(温庭筠《定西番》)或“玉如肌,柳如眉”(欧阳修《长相思》),都属常见。这里作者却以表现柳性之风流多情,它好似女子一样,因对离人的思量,愁眉难展,老是皱着。这种句式设疑自释,曲折地暗用旧比而全不落俗套。
王观的词,工细轻柔,新丽清新,当行入律,通俗自然,“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王灼《碧鸡漫志》),与柳永的作品有某些相似之处,本篇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是金代诗人刘著所创作的唯一一首词作,是一首寄给情人的词。全词感情真挚,迂回曲折,流转自然,营造了一个慨叹韶光易逝、人生易老,身处他乡,缺少知音,对故土拥有无限依恋与思念的主人公形象。
金初词坛,深受北宋诸家词风的影响,其主要作家,都是由宋入金而屈仕北国之臣。亡国之恨,乡关之思,贰臣之愧是常见的题材,刘著的这首《鹧鸪天》,从“寄与吴姬”的字面看,当是作者入金后客居北地时怀念远在江南的一位女子的怀人之作,貌似“香艳”的爱情词,实际上蕴含着刻骨铭心的亡国之恨。

诗人王观资料

鉴赏作者王观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 查看详情>>

诗人王观作品: 《临江仙·别岸相逢何草草》 《减字木兰花·才鸣》 《减字木兰花·瑞云仙雾》 《减字木兰花·三皇五帝》 《醉眠亭·松陵江畔客》 《减字木兰花·春光景媚》 《高阳台·红入桃腮》 《菩萨蛮·单于吹落山头月》 《天香·霜瓦鸳鸯》 《九日狼山·山盘水转小桥通

《木兰花令·铜驼陌上新正后》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