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斋书事》鉴赏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内乡县斋书事更新时间:2021-01-15
首联紧扣诗题:“公庭”点明地点,“夜已分”点明时间,“吏散”承“书事”。大概这些县吏们没有按时下班,直到很晚才渐渐散去。下句“寸心牢落百忧熏”,诗人把所书之事的数量和性质定型。“百”是言其多。“忧”言其数不胜数之事,无一件是容易办到而令人感到轻松的。诗人之意犹未足,又在“寸心”之后加了“牢落”二字。着此二字,形容此“寸心”不仅力薄,而且孤单。
颔联紧承“百忧熏”而来,从国家和县民两方面阐述。“催科”点明所书之事乃为征敛赋税。“无政”之言其赋敛已出于正常的数额之外。“堪书考”极言赋敛名目繁多,暗寓了诗人的不满之情。“出粟何人与佐军?”军乃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没有国,哪有家。然而多少年来,弊政迭出,死徙之外,存户无几,且多贫困不堪。此处着一“何”字,尤为传神。
颈联由议论转入写景。诗人就近选择了两点见闻,“饥鼠绕床如欲语”,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刻画了无粮可食的老鼠形象。昔日“官仓老鼠大如斗”,如今县斋内的老鼠也瘦骨嶙峋,饥饿难忍,竞至铤而走险,到了敢绕床而行的地步,其家无隔夜之储的贫竭状况可想而知。“惊乌啼月不堪闻”,“啼”字唤起读者的是凌厉心酸的感觉。深更半夜,万簌俱寂,突然一声尖厉的鸟啼,令人闻之,心灵震颤不已。“不堪闻”是诗人心声的直接呼唤,他之所以“不堪闻”,正是因为其心境与见月便疑日出,彻夜难眠,凄啼不绝的“惊乌”相通。从中可以窥见元好问那欲干不能,欲罢不忍,徘徊不定,无所适从的心理。
尾联诗人引用元结《舂陵行》(实为《贼退示官吏》)诗意,以元结自比,谓自己不能洁身远去,甚感惭愧,表现了复杂痛苦的心情。“未得”二字,见出诗人未能归隐的深深的憾意;“惭愧”则直接表现了诗人既无力安民,又不能像元结那样“归老江湖边”而产生的自责与不安。
该诗承转顿挫,把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婉曲流宕。首联“起”,写忧广;颔联“承”,写忧深;颈联急“转”,写入了两个看似与催科、佐军表面无关而内在相连的意象,读来沉郁惊心。尾联在怨愤凄苦的高潮处,突然凝绝,以静思拢住,引入远祖元结的诗典,抒发了诗人不忍催科,而又归隐“未得”的矛盾,更令人觉得诗肠九曲,凄哀动人。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杂言古风。该诗写涌金亭的景色。诗人先渲染出太行山的磅礴雄伟作为背景,兼以丰富的想象、起伏的层次和生动的刻画,写出涌金亭的神奇色彩,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诗的后半部分,语调突然从高亢转入低沉。诗人目睹金朝在蒙古军队攻击下节节败退,心中忧闷,却自感无力为国分忧,只有借醉酒狂歌消愁。全诗感情沉痛,意韵深幽。
诗人寓居河南登封等地十八年(1216—1233)竟然没有去过苏门山,直到蒙古定宗贵由二年(1247)秋冬之际才得一游。诗人游苏门山时,距金亡十三年时间,蒙古早已统一了北方,但是一方面蒙古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另一方面又对南宋连年作战,给人民生活带来痛苦。面对这样的局势,即使游览着苏门山美景,诗人也不免忧国忧民,于是写下这首诗。

诗人元好问资料

鉴赏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古诗《内乡县斋书事》的名句翻译赏析

《内乡县斋书事》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