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生行·蒲生广湖边》赏析

朝代:南北朝诗人:谢朓古诗:蒲生行·蒲生广湖边更新时间:2020-09-26
这是一首用乐府题写的咏物诗。诗所咏之蒲,为生长在我国南方水边的草本植物,叶扁长而尖,可用来编扇织席。
全诗共十句。前六句写蒲的身世。“蒲生广湖边,托身洪波侧。”二句写蒲的出生地——“广湖边”、“洪波侧”。其湖因水广故波浪洪大。在这样的大水大浪中生长出来,是非常艰险的。所以,蒲对它的出生地毫无感情,它从不把它的出生地看作是它的可爱的家乡,是它的安身立命之所,而只苟求借此“托身”而已。确是心中无限伤心苦,尽在“托身”一语中。“春露惠我泽,秋霜缛我色”,写蒲的成长。前句写蒙恩,后句写受祸。春露的降临,它也分享到一点恩惠,展现了自己的活力。但这恩惠稍驻即逝。秋日一到,可怕的严霜,把那表现自己生命的翠色一扫而尽,使之变得憔悴黄萎。它的生机已被摧残殆尽。但是,这还不是它苦难的终结。更有那无情的狂风恶浪,乘蒲之危,把蒲连根带叶从水下拔起,使之生命悬空,漂泊沉浮,无从着落。“根叶从风浪,常恐不永植”。环境的险恶,生命的垂危,并未使它产生了此残生之念,而还是顽强地要活下去。“常恐不永植”,正是为了争取“永植”下去。这为末二句暗设伏笔。
古人对社会上出现和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无法克服、无法解释时,就认为这是由不可捉摸的命运所决定的。南朝诗人鲍照也说:“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拟行路难》)。蒲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也曾尽过自己的“智”和“力”,但它得到的报答总是那样的不合理,不公平。于是它只好承认:“摄生各有命,岂云智与力”。“各”与末句“尔”相呼应,提示了这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的另一方面,即与苦难生涯相反的一方。
末二句“安得游云上,与尔同羽翼。”从宿命中突兀振起,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希望能与不受风浪冲击,不受冰霜摧残,能自由翱翔长空的“尔”——飞鸟一起。无忧无愁地共享这大自然的乐趣。它既认为,身世的幸与不幸,是由命运所操纵的,同时,它又不甘心听任命运的摆布,而要摆脱这不幸命运对它的残害,与幸运者共享快乐。然而,这毕竟是理想,是希望,而眼下的现实是正“常恐不永植”呢。人生的理想与希望,其情况与结果是多样的。一般地说,想要锦上添花,最有可能实现;等待雪中送炭,已是相当困难;企望在绝境中出现奇迹,差不多只是梦想了。这种注定失望的希望,最为令人痛惋。“安得”二句所提,正是这最后一种希望。
这首诗乍读时,觉得字字句句在咏蒲,细味后,便觉字字句句在写人。关于咏物诗,古人有体物之妙说。所谓体物之妙,就是咏物诗要不即不离,不离于物,又不太粘着物上。《蒲生行》可算得是“体物之妙”的佳作了。
《怀故人》是南朝齐诗人谢朓创作的五言诗,这首诗描述了诗人身在远地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该诗从新春佳景起兴,款款道出怀念之情,后面以清风月夜作结,美好的怀想在清丽的夜色映衬下,格外显得动人。

诗人谢朓资料

赏析作者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 查看详情>>

诗人谢朓作品: 《迎神·清明畅》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 《出藩曲·云枝紫微内》 《迎神·雩有讽》 《游东田》 《永明乐·出车长洲苑》 《夜听妓诗·琼闺钏响闻》 《宣城郡内登望诗》 《临溪送别诗》 《至寻阳诗

古诗《蒲生行·蒲生广湖边》的名句翻译赏析

《蒲生行·蒲生广湖边》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