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霞先生文集序》注释译文

朝代:明代诗人:茅坤文言文:青霞先生文集序更新时间:2017-06-19
注释
1。馘(guó):被杀者的左耳。古时作战凭割取敌人的左耳来计功。
2。菅(jiān)刈:割草。菅:草名。这里指像割草一样残害百姓。蒙:欺骗。
3。诸什:诸篇。
4。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阃:特指部门的门槛;寄:托付。
5。寻:不久。坐:因。
6。裒(póu)辑:搜集、编辑。裒:聚。
7。《小弁》:《诗·小雅》篇名。相传为西周末年,周丞王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太子宜臼。宜臼被废后,作《小弁》诗,抒发自己被弃逐以后的忧怨。
8。《巷伯》:《诗·小雅》篇名。相传巷伯被谗而受宫刑,气愤之下作此诗。
9。遽遗:骤然删除。
10。屈原之骚: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贵族。辅佐楚怀王。后受贵族子兰、靳尚等人谗毁,被放逐。“骚”即屈原所作的《离骚》,抒写他的理想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心情。
11。伍胥之谏:伍胥,即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谏:指劝吴王拒绝越王勾践的求和,并停止伐齐,被夫差赐死。
12。贾谊之疏:贾谊,西汉初期杰出的文学家、政论家。他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后受排挤被贬,不久抑郁而死。
13。叔夜之诗:指嵇康的《幽愤诗》。嵇康,字叔夜。魏晋之际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被司马昭所杀。《幽愤诗》是嵇康被捕后在狱中写的。
14。刘蕡(fen)之对:刘蕡,唐代人。文宗(李昂)时应贤良对策,激昂慷慨,怒斥宦官罪行而被黜落。对:指刘蕡所上对策。
本文是作者为同时代的锦衣卫经历沈炼诗文集所作的一篇序言。文章始论沈炼的生平大节,次论沈炼诗文集的由来及写作主旨。论生平大节,盛称沈炼忧国忧民,敢于抗颜直谏,疏攻权臣,而获罪流徙塞外,“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不以个人得失为怀,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感慨“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论其诗文主旨,指出其与诗骚同义,“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写至感情激越处,不禁一唱而三叹,感慨涕零之状如跃纸上,而呈现出强烈的效果。
茅坤的这篇序文没有采用着重评述作品的惯例, 而是以大量笔墨介绍了沈炼忧国忧民, 敢于直谏的精神, 对其悲惨遭遇, 抒发了强烈的痛惜和激愤之情。 文章的第一、 二自然段, 介绍了沈青霞生平。 开篇直接点明他直言敢谏的高贵品质,“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 方力构其罪。”“诋”是指责意,“构”是指虚构、 捏造。 这里一“诋”一“构”对比鲜明地写出了沈炼的磊落直言和严嵩的卑鄙下作。 接下去介绍了沈炼被流放到边塞的情况。 流放, 对他来说, 只是略有失意感。“累然”二字既形象又精炼地写出了他的心理变化。 但当他痛心地看到蒙古鞑靼部俺答汗内侵; 看到边帅不仅束手退避, 还无辜杀戮百姓冒功请赏; 看到百姓的痛苦, 他气愤、 苦闷、 忧郁,“数呜咽欷歔”。 上书谴责无望, 只得以诗歌文章作为发泄积郁和讥刺时政的工具。 据 《明史·沈炼传》载: 在边塞, 沈炼颇受当地人的敬重, 请他当老师, 教习乡中子弟。 他除了撰写诗文揭发边防黑幕, 抨击时弊外, 在教习之余, 缚李林甫、 秦桧及严嵩的模拟草人, 聚弟子攒射。 他还“踔骑居庸关口, 南向戟手詈嵩, 复痛哭乃归”。 他措词激切的诗文使得“上下震恐”最终被严嵩父子构陷处斩。
文章第三、 四自然段是对沈炼诗文价值的评论。 从这一部分看, 作者的着眼点不在于研究推敲文章词句是否工巧, 而是突出沈炼的为人与他诗文创作的关系, 评论其思想价值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这是和文章第一部分论叙他的人品统一的。“若君者, 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首先, 作者用反问句的形式肯定沈炼是一位正气磅礴的仁人志士, 他的作品也和他的人品一样, 正是秉承了古代有志之士的风格。 作者以为, 诗文没有必要都唱统一的歌功颂德的调, 都说中正平和、 不偏不倚的话, 完全可以有怨怼和讥刺, 可以有激烈和愤恨,“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根据这种观点, 在反问句之后, 作者先引证了孔子删 《诗》的原则: 不以是否合于“中声”为标准。 那些“忠臣、 寡妇、 幽人、 怼士”的篇什“不可胜数”的被分别编入 《诗经》的 《大雅》和《小雅》之中。 并具体地以出于怨恨的 《小弁》篇和出于愤怒的 《巷伯》篇为例, 来说明孔子很注意那些内容有价值, 能打动人心的作品。 紧跟着, 又以排比句的形式例举了屈原、 伍子胥、 贾谊、 嵇康、 刘蕡等人的文辞诗赋, 他们的作品有怨恨、 有激烈, 有愤怒甚至过分, 也都不合于“中声”, 但都有其不同的存在价值。根据以上事实, 顺理成章地证明了沈炼是古代有志之士的继续。 他的作品激昂慷慨,“其文章劲健有气, 诗亦郁勃磊落, 肖其为人”(《四库提要》语), 具有发扬正气打击奸邪的作用, 应当传之后世。 茅坤和王慎中、 唐顺之、 归有光等人被称为明代的“唐宋派古文家”。 强调文章和道的关系, 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唐宋派”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此篇这个特点就很突出。 作者对沈炼诗文推崇备至, 实际上在于对其人格的推崇,由此可看出,茅坤首先注重的是诗文内容的倾向。

诗人茅坤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茅坤

茅坤(1512年8月31日-1601年12月22日),明代散文家、藏书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末儒将茅元仪祖父。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广西兵备佥事时,曾领兵镇压广西瑶族农民起义。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 查看详情>>

诗人茅坤作品: 《南山行为梅林司马赋》 《南山行为梅林司马赋》 《青霞先生文集序》 《首春次安肃·山城喧社鼓》 《登丛台·一眺丛台上》 《南山行为梅林司马赋》 《春日蹋雪彭城道中》 《南山行为梅林司马赋》 《南山行·巢父无名子》 《登丛台·一眺丛台上

《青霞先生文集序》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