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富少七夕为友人赋》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赵以夫古诗:鹊桥仙·富少七夕为友人赋更新时间:2018-01-27
上片写欢情,下片写离恨,中间用“又还”句过渡,铺排得体,结构紧密。上下互相映衬,中心十分突出。
此作先叙欢情后写离恨,其间用“又还”句巧妙过渡,相互衔接,结构严谨,结尾以牛郎织女事反衬,切合题意,又与词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形成对照,亦深化了题旨。赵以夫的词以咏花写景见长,词风清丽典雅,他的这首伤别词也同样如此,句秀而情浓,把一位歌伎情场失意后的心理刻划得细致入微。此词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处于社会低层的代表性人物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于那些骗取歌伎爱情的花花公子们的遣责。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在初秋日,天凉暑退,夜色沉沉。在她的小楼中,在七夕的宴席上,她偷偷地赠给他一条碧色的丝巾,表述她内心的情意。依内容次序,三句应当逆读,词中这样安排,即使句子顿挫有味,亦能突出“翠绡”一语。
翠绡传情,故夜宴亦倍添欢乐,天气也仿佛格外清爽。总之,那天晚上他沉浸在欢乐与幸福之中,一切都完整地、甜蜜地保留在他心上。“欢宴”二字,写场面、气氛,烘托出恋人,当时的欢乐与幸福。“欢宴”与“翠绡”句对照,说明:她在“欢宴”的大庭广众之中偷偷赠物传情,她爱得是那样深,那样急切,简直有点忘乎所以。这一句寥寥数字勾勒出情事的美好:节日、时间、地点、天气到人物,无不美好,让人难以忘怀。
“竹边荷外再相逢”——这是暗通情愫之后的一次幽会,地点在荷塘附近的丛竹旁边——一个美丽而幽僻的处所。前者席上初逢,只能借物传情,这回则可以尽情地互诉衷曲了。但是,作者的笔峰一转,传达的情意变了。如果说前一句是美好的幸福,这一句则是美好的惆怅,因为在苦苦盼望之后的相会是那么匆匆逝去,就像“碧云飞去”一样,怎能不令人无奈、愁苦呢?这两句对往昔的回忆,自然引出下片的千缕闲愁,万种情思。
“锦笺”二句,睹物怀人,叹惋无尽。二句写欢聚已逝只能面对她情意绵绵的信和尚带余香的赠物空自追念,低回不已。
一“尚”、一“未”,写记忆犹新,前情在目,上承情事,下启愁怀。锦笺墨迹未干,珠饰还散发着她的香气,而往事浮云,旧情难续。万种愁怀,由“空惹”一句道出。为什么说“空惹”?或许是信物尚存,难成眷属,或许是旧情未泯,人已杳然吧!总之,这在封建社会是常见的爱情的悲剧。悲剧已成,“锦笺”“珠香”,于事无补:“闲愁千缕”,也是自寻烦恼罢了。但是,惹出“闲愁千缕”的,不仅是她的所赠,还有七夕这个敏感的夜晚以及跟它有关的神话传说。
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古人七夕词,无不提到牛郎织女,感慨他们一年才一见的刻骨相思,但秦观却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新意也有深意。赵以夫此词也是更进一步地写。认为自己和情人还不如牛郎织女,他们尚能一年一见,而自己和情人的再见却杳杳无期啊!

《扬州慢·十里春风》是南宋词人赵以夫所写的一首诗。上阕自始至终都是以第三人称咏赞琼花,即所谓“赋”。词人将花儿作天上的仙女,告别了琼楼瑶阙,飘然降临人间。词人不愿用实笔写这令人神伤之景,所以接着蓦地一笔宕开,顾左右而言它,寥寥数字却将无数时间空间融汇起来,实在耐人寻味。该词原本只为赋花,不料却抒发出很多盛衰之惆怅,遂成精品,由此可见咏物词之关键在于不滞于物。

诗人赵以夫资料

赏析作者赵以夫

赵以夫(1189-1256),字用父,号虚斋,福建省长乐县人。南宋嘉定十年进士。历知邵武军、漳州,皆有治绩。嘉熙初,为枢密都承旨兼国史院编修官。二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复除枢密都承旨,淳祐五年(1245..... 查看详情>>

诗人赵以夫作品: 《忆旧游慢·荷花泛东湖用方时父韵》 《汉宫春·投老归来》 《忆旧游慢·望红渠影里》 《烛影摇红·乍冷还暄》 《青玉案·荷花赣州巢龟亭为曾提管赋》 《虞美人·素娥冷淡愁无奈》 《二郎神·一江渌净》 《念奴娇·梅花度曲》 《夜飞鹊慢·微云拂斜月》 《沁园春·次刘后村

《鹊桥仙·富少七夕为友人赋》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