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上画赞》赏析

朝代:魏晋诗人:陶渊明古诗:扇上画赞更新时间:2020-11-10
此文是陶渊明为扇面上人物画像所题写的赞辞。这些人物都是古代的隐士,陶渊明借此抒发对古代隐士生活的羡慕与景仰,并表现自己的隐居之志。
文章开头说,世道变了,人心坏了,三皇五帝的道路那么邈远,无法再回去了。“是以达人,有时而隐。”当归隐农耕成为一种时尚的潮流,众多的达人们开始前仆后继,只为赢得历史的喝彩。荷蓧丈人来自《论语》。他那句有名的话,说的是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是个热爱劳动的老人。长沮和桀溺也来自《论语》,他们是两个高大魁梧的汉子,喜欢耕种,拿孔子的话说,他们不和人打交道,只和鸟兽打交道是不对的。不过陶渊明更欣赏这两个人,而不是孔子。他的后半生,开始对孔子产生了强烈的质疑。他是在否定自己积极入世的前半生。於陵子仲来自《高士传》,於陵是地名,他应该叫陈仲子。当年楚王听说了他的才干,想聘他为相。他就问他妻子的意见。他的妻子是个明白人,知道仕途凶险,就劝他不要当这个官。然后两人逃走,为人灌园。“蔑彼结驷”,意思是他们蔑视那出入有高头大马驾车的富贵生活。张挚,字长公,来自《史记》。他曾官至大夫,后来因事被免。他觉得那个世界和他的意见相悖,从此终身不仕。从此他登上了人生的高处。丙曼容,来自《汉书》。他当官有个原则,坚决不肯过六百石。他认为,往前一步就是悬崖。不是要掩饰什么,也不是吝惜自己的才华,而是仕途之路确实不好走。他要走一条光明坦荡的人间大路。郑叟,郑次都,来自《后汉书》。话说他与时势不合,逃避朝廷的征用,整日在河边埋头垂钓。朋友邓敬去看他,他就折断荷叶,两人席地而坐,饮酒清谈,一起探求精妙的道理。薛孟尝,一个喜好游学的人,来自《后汉书》。他还是个有名的孝子。起初,拜为郎中。后来钻朝廷管理不严的漏洞,开始装病,并且得到了批准,就抖了抖粗布衣服上的尘土,隐去了。最后一个是周阳珪,事迹不祥。他也是个为了不做官而装病的人。他喜欢的也是清淡、自然的生活。这些人,他们宁愿住着简陋阴暗的房屋,忙时耕耘,闲时爬山看水,弹琴读书。山水琴书是他们的灵魂伴侣。他们觉得,这就是最完美的生活。不求奢侈的物质,够用就行。陶渊明缅怀他们,他们的身上,寄托着他的前途,他的志向。他们就是他精神上的导师。人生转瞬即逝,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最重要。那些畏首畏脚活在人间的绝大多数,他们的生命不一定真的幸福,不一定真的有尊严。陶渊明的人生抉择,给了幽暗的人生路途一个温暖的火把。陶渊明把三位隐耕者置于前列,体现了他自食其力的主张。陶渊明通过缅怀赞誉扇上绘制的这九位隐耕不仕的千年历史人物,寄托了作者的志思志识。这成了作者心中的“群英会”。
《扇上画赞》对画赞传统模式的突破继续向深层次拓展,画赞在陶渊明手中呈现出了诗化特征。受陶渊明思想、气质的支配,《扇上画赞》诗化倾向的突出表现是主观色彩的强化,与传统画赞相比,显得个性化十足。
首先,以往画赞人物多置于宫殿、祖庙等壁上,位置固定,对于画赞作者而言选择性较小,故画赞人物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兴趣喜好难以完全一致。陶渊明跳出了这一传统藩篱,将目光投向生活中常见之物——扇子之上,这就使画赞消除了以往的严肃性,而富有生活气息。扇子本身是极富个性化之物,陶渊明所赞人物置于扇面上,则使画赞人物在题材内容的选取上更具主观性。陶渊明思想有着浓厚的玄学色彩,其行为准的带有明显的道家色彩,崇尚自然,企羡隐逸,与陶渊明的个性喜好相一致,其扇上之画便是一幅道家隐士的群像图。与此相应,陶渊明的画赞分别赞美了九位古代隐士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九位古贤不仅是陶渊明企慕的对象,也是他引为知己的良朋。
其次,陶渊明《扇上画赞》在形式上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色。传统画赞一般篇幅不长,四言八句的居多,多数不超过十句。在这样短的篇幅中,除了赞颂画中之人外,留给作者的空间极为有限,要在画赞中增加作者的主观情感十分困难,因此以往很多画赞如果所赞为同一人的话,几乎不能区分作者。要使画赞具有个性特色,就必须加长文章的篇幅,这一点在夏侯湛《东方朔画赞》中表现得很突出。陶渊明《扇上画赞》共四十八句,远远超过传统画赞的篇幅。值得一提的是,此赞的章法结构前所未有,因而具有独创性。一方面,在整体布局上,传统画赞的内容仅局限于对画中人物的赞美,而此赞前八句总括全文,点明咏赞隐士的主题,结尾八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是以往画赞所不具备的,结构的变化为画赞向抒怀性转变开创了新的空间。《扇上画赞》在新的结构中议论、叙事、抒情三者结合,大大增强了画赞的文学性。需要指出一点,夏侯湛的画赞开篇也有序,但序文与赞文在内容上存在重复,在形式上分别为散体与韵文,序文与赞文的关系不像《扇上画赞》一样结构紧凑。另一方面,传统画赞皆为一人一咏,而陶渊明《扇上画赞》在一篇赞文中对一类有共同志趣爱好的群体进行集体赞颂的方式也属首例。在一篇文章之中对多个历史人物进行咏叹,借以抒怀,这种情况在魏晋时期很多咏史诗中都有体现。不同的文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交互融合,从中不难看出《扇上画赞》的创作受到咏史诗的启发与影响。
语言方面,《扇上画赞》秉承了陶渊明诗文一贯朴实简净的特点。这首先表现在赞文对材料的精心剪裁上。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虽富艳精工,但内容多有重复,使整篇文章有拖沓冗长之感。陶渊明的赞文看似很长,但事实上文章赞颂的是八位古代隐士,涉及每位隐士的赞语只有四句,陶渊明择取八位隐士的典型事迹与特征,高度概括,将与主旨无关的内容精简或弱化,使八位隐士虽放在一起,但各具面貌。另外,陶渊明赞文的语言朴实自然,一反传统画赞古朴典雅的特征。陶渊明在文中多处使用不事雕琢的文句,如赞美荷蓧丈人,直接引用《论语》原句,语言明白如话,平易近人。钟嵘在诗品中认为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勺特点,这句话同样适合于形容《扇上画赞》的语言特点。
总之,陶渊明《扇上画赞》在内容、形式、语言方面主观色彩全面强化,使这篇赞文具备了陶渊明诗歌所特有的言简意长、超然淡远的艺术境界。陶渊明对画赞的深度革新,使传统画赞所具有的功利性全面淡化,而具备了诗歌所特有的精巧体式与强烈的抒隋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扇上画赞》已不属于赞文,而更接近于诗了。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写诗人自己为了生活不辞辛苦“戮力东林隈”的劳动过程,比前期的田园诗更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形。全诗写景形象生动,有力地烘托并体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波动。
此诗当作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是诗人在田舍中收获时所作,当时陶渊明五十二岁。诗人自归田以来,已经度过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其劳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贫困的,但诗人却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安慰。

诗人陶渊明资料

赏析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 查看详情>>

诗人陶渊明作品: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拟古·东方有一士》 《和刘柴桑》 《形影神并序·形赠影》 《读山海经·粲粲三珠树》 《影答形》 《拟挽歌辞·在昔无酒饮》 《饮酒·有客常同止》 《杂诗·袅袅松摽崖》 《饮酒·畴昔苦长饥

古诗《扇上画赞》的名句翻译赏析

《扇上画赞》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