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张炎古诗: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更新时间:2018-04-12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是宋末元初词人张炎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不仅是写依依离别之情,而是在离情之中又蕴含对离后归乡的断想。词的上片描述离别之情,先回忆了以往的四明之游,其后又悬揣他即将开始的返杭之行。词的下片写返乡之情也与此同法。先描写了眼前的别离,接着又描写了返杭后的情景。全篇章法整饰,结构匀称,写离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炼,言外之意别具一格,而反说的写法,使词更蕴含深挚的余味。
此词作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当时51岁的张炎在浙江宁波一带流落。张炎本为南宋词人,宋亡后其立志不作元民,不仕新朝,以遗民自居,并以东晋明士陶渊明自比。这阕《声声慢》即是“说渊明”的词。词人曾在鄞州盘桓,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此词是词人离开鄞县返回杭州时所作。
注释
1.声声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等,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句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四平韵,四十八字。又有仄韵体。
2.四明:指现浙江四明山附近的鄞县。
3.海国:四明处东海之畔,故云。
4.东瀛(yíng):东海。
5.嗟(jiē):叹词,表示忧感。
6.西泠(líng):西泠桥,西湖胜景之一。
7.断浦(pǔ):荒凉的水岸。
8.舲(líng):小船。
9.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
10.旧隐:指那些原先隐迹山林,而后又不甘寂寞为元所聘飞黄腾达的人物。
11.层云:喻指入仕元朝的人青云直上。
12.晋菊: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后因以“晋菊”为咏陶渊明的典实。
白话译文
鄞县山风古道,处东海之畔,我与友人相逢在此处。其景本是韵味十足,却奈何羁旅四明实属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这赏玩之情便如同深秋的阳光一般,淡薄而又萧索。莫要感叹两鬓斑白,韶华已逝,能重渡西泠桥,回归故乡,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远处,潮水拍打着堤岸,趁此时挂帆远行归杭吧。
莫要学古人折柳相赠,这深秋时节,杨柳落叶纷飞,与“我”一样身世飘零,不堪再折。那些因不堪隐居之寂寞而积极出山的人们恐怕早已飞黄腾达,不知他们如今住在青云上的第几层。如今,恐怕只有西子湖畔疏篱下的残菊,还依然认得“我”这个从来未曾改志易节的“陶渊明”。归杭之后,面对故国沦丧,家破人亡的旧址,更多的是愁绪吧,这反而使“我”更加留恋此处的朋友。

诗人张炎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张炎

张炎(1248-约1320),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人,祖籍秦州成纪。贵族后裔。祖父张濡,父张枢,皆能词善音律。前半生富贵无忧。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亡,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 查看详情>>

诗人张炎作品: 《减字木兰花·锁香亭榭》 《法曲献仙音·题姜子野雪溪图》 《瑶台聚八仙/新雁过妆楼·余昔有梅影词今重为模写》 《探芳信·西湖春感寄草窗。别本作次周草窗韵》 《木兰花慢·水痕吹杏雨》 《声声慢·门当竹径》 《浣溪沙·犀押重帘水院深》 《三姝媚·芙蓉城伴侣》 《水龙吟·春晚留别故人》 《浪淘沙·香雾湿云环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