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焦山方丈》注释译文

朝代:元代诗人:萨都剌古诗:题焦山方丈更新时间:2021-01-26
①焦山:位于镇江市东北面,长江的一座岛屿。与北固山、金山并称“京口三山”。
②疏雨:此处指秋天的细雨。
③肩舆:即轿子。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导使睿乘肩舆,具威仪。”
中国古代文学一向有悲秋的传统。其中名篇如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惊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抒写季节感受,描绘秋天景色,悲异乡之孤独,怅时序之迁移,情景俱极真切动人,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但对出家人来说,秋天的到来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此诗从江风乍起,树林初霜写起,集中笔墨,刻画风吹叶落给人带来的感受。首联受到无可“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的启发,但变曲笔为直笔,以为下文张脉,就不是简单的沿袭。次联由叶落如雨激起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浓缩了一个丰富的过程。这位僧人(也许还有作者)刚开始听到叶落之声,还非常好奇,一片片数来,由疏而密,最后只听得“萧萧复萧萧”,不再能辨别清楚。“可听不可数”,正是数而不得的结果。那么,这落叶声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生命律动,蕴藏着大自然的什么奥秘呢。于是,山僧就呼来童子,在落叶中扫出一条路,和坐着肩舆的诗人一起,到山中寻觅秋声去了。在变化的大自然面前,没有错愕,没有惋惜,有的只是发现的惊喜,顺适的态度,这正是禅家之风。宋人欧阳修写有著名的《秋声赋》,可与此诗对读。赋中说:“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写的是赋,所以铺张扬厉,多方衬托;萨都剌写的是诗,所以含蓄蕴藉,点到为止。二者都很出色,又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

诗人萨都剌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 查看详情>>

诗人萨都剌作品: 《次和清凉寺长老韵》 《送李恕可随王宗师入京》 《北风行送王君实》 《醉歌行·草生金谷韩信饿》 《季子庙·公子不来春草绿》 《京口城南次集》 《西宫即事·退朝西殿承平日》 《赠茅山道士胡琴月》 《望金陵·行人雨霁金陵去》 《游金山·约客同游买渡船

《题焦山方丈》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