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山·吏役沧海上》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王安石古诗:秃山·吏役沧海上更新时间:2018-03-30
注释
1。秃山:光秃秃的山,没有草木树林。
2。吏役:因公出外。
3。沧海:大海。
4。瞻:看见。
5。乡人:当地的人。
6。狙:猴子。
7。相匹:指男女相配。
8。根实:植物的根和果实。
9。侵牟(móu):侵夺。
10。攘(rǎng)争:争夺。
11。藏收:收藏保留。
12。稍稍:渐渐。
13。咋啮(zǎniè):啃嚼。
14。锄耰(yōu):农具。
15。偷:苟且。
16。生生:繁殖不停。
17。云已:休止
白话译文
我公出航行在大海,望见海中有座小山,就暂时抛锚停舟。我真弄不明白是什么人把山弄得如此光秃,本地人详细告诉我其中根由。当年有只雄猴在山上鸣叫,又有只雌猴跟随它嬉游。二猴交合生子,子多孙辈更稠。山中草木繁盛,吃的不用发愁。群猴攀登拉扯,直上山顶,也曾曲折出入于山林深幽。个个吃得肥胖,山却被侵夺摧残不休。它们你争我抢以求一饱,哪里顾得上收藏保留!大猴子已感到难过,小猴子也已发愁。山渐渐被啃嚼一尽,光秃秃一毛不留。猴子虽然机巧过人,却不会手持农具耕田种收。它们喜欢吃的是果实谷类,只知把现成的东西享受。可叹这山处在茫茫大海,四面是水,无处可投。猴子们生殖没个穷尽,将来怎么善后?
这是一首寓言诗。唐柳宗元曾作过一篇《憎王孙文》,对别名王孙的猴子大加挞伐,说它们“窃取人食,皆知自实其嗛。山之小草木,必凌挫折挽,使之瘁然后已。故王孙之居山恒蒿然”。王安石这首诗,很可能是受了柳宗元的启发。
诗写得明白如话,说自己在海上看见一座光秃秃的山,一打听,原来山上住着一大群猴子,只知摧残,不知爱惜,更不知收藏播种,却越生越多,以致山上草木都被吃光弄死,生活没有了着落。是寓言诗,自然有它的寓意。王安石没有像白居易写新乐府那样,直接说明自己作诗意图、所讽刺的对象,后世便自己去寻求解释。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解释说:“这是一首寓言诗,从首句吏役说开,讽谕大小官吏不顾公家的积累,巧取豪夺,终于使国库一毛不留,成为秃山。”这是从传统的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论上展开,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读这首诗,至少还可以从中悟出两点启发与教训:其一,人们必须爱护自然资源,注意培育与发展,不能任意摧残,如同诗里的猴子一样,攀援穷幽,日益侵牟,最终弄得山上一毛不长,受害的还是自己;其二,人们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有限,而“生生未云已”、“子众孙还稠”,终将坐吃山空,到后来噬脐莫及。
从艺术上来说,这首诗在王安石的作品中算不上好诗;从思想上来说,它能引起人们在多方面儆戒,是很可贵的。

诗人王安石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 查看详情>>

诗人王安石作品: 《悼慧休·休公遂不起》 《赴任楚州·昆仑一支流向东》 《和王微之登高斋》 《寄纯甫·塞上无花草》 《金山·数重楼枕层层石》 《奉使道中寄育王山长老常坦》 《道人北山来》 《示宝觉·火暖窗明粥一盂》 《县舍西亭·主人将去菊初栽》 《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

古诗《秃山·吏役沧海上》的名句翻译赏析

《秃山·吏役沧海上》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