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鉴赏

朝代:唐代诗人:孟浩然古诗: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更新时间:2017-03-14
出谷未亭午,到家已夕曛”,是说未午离观,傍晚还家。说明路途不是很远。由诗题可以知道,诗人与王白云结伴同游,途中两人走失,直到回家,才发现“王白云在后”。弄得孟浩然伫立“衡门”(简陋的门,语出《诗经·陈风》),大为着急——虽然诗中没有明说。
因此,全诗从第二联起,在写景中就充溢着一种企盼之情。“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回首归路只见牛羊,是指不见王先生的影儿。诗人化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之语,十分微妙地暗示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盼望归来之意。“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则是无所依傍的写景。樵夫隐没于夜色,草虫吞声于深秋,一失影,一失声,透露出的都是若有所失的神情。“衡门犹未掩”,是因为之子犹未归。于是先归者还在怅望,“伫立待夫君”。“夫君”,如同“之子”,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您这位老先生”,一种发生在亲友之间的关切加埋怨,情见乎辞。
“淡到看不见诗”,是现象。“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闻一多),这才是孟诗的本质。
注释
1.姚使君:未详。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惠上人:未详。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童子:经中尝称菩萨为童子,一因菩萨是法王真子,二因无淫欲之念,如世之童子。偈(jì):又作伽陀、偈陀,意译偈颂、颂。系与诗之形式相同。一般以四句为一偈。
3.法王:佛与法自在,称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4.无我:我为“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但人身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因缘生,也无常一之我体,故无人我,无法我。
5.观空:此处指”析空观“,于五音等法,观查分析,离其着心。
6.迷心:迷惑之心。
7.未遑宁:谓没有闲暇安息。遑,闲暇。
白话译文
梅花还带着雪,刚刚有些暖意,烟柳也才发青。
陪着姚使君来听童子的颂歌,佛家的经书。
领会了佛理才知道我是虚无的,领悟了空也就厌恶实体了。
我迷惑的心应当觉悟,游子的思绪却还没有平和下来。

诗人孟浩然资料

鉴赏作者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 查看详情>>

诗人孟浩然作品: 《送杜十四之江南》 《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同张明府碧溪赠答》 《凉州词·浑成紫檀金屑文》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 《宿立公房》 《入峡寄弟》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