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赋》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诗人:白居易古诗:重赋更新时间:2017-04-26
《重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以农民的口吻叙述社会的不公平,深刻揭露了唐代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全诗层次清晰,行文平白流畅,主题明确,用语犀利,对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予以无情的批判和鞭挞,对老百姓的痛苦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前后,白居易创作了组诗《秦中吟十首》。“秦中”是指唐代首都一带地方。诗前小序曰:“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此诗为其中第二首。
注释
⑴厚地:与“高天”相对,大地的意思。
⑵理布帛:将丝麻织成布帛。
⑶身外:身外之物,指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之外的布帛。
⑷两税:即两税法,唐德宗时宰相杨炎所定。
⑸厥初:其初。防其淫:防止滥增税目。
⑹枉法:违法,指违反两税法。
⑺因循:沿袭,照旧不变的意思。
⑻敛索:搜括。无冬春:不分冬春。
⑼缲丝:抽茧出丝。
⑽逡巡:迟疑,延缓。
⑾阴风:冷风。
⑿霰:雪珠。
⒀形不蔽:指衣不蔽体。
⒁悲喘:悲伤地喘息。一作“悲啼”。
⒂残税:余税,尚未交清的税。
⒃絮:不能织帛的丝,可用以絮衣,俗称丝绵。如:一作“似”。
⒄羡余物:盈余的财务。这里指超额征收的赋税。
⒅随月:即“月进”,每月进奉一次。一作“随日”。
⒆琼林库:泛指皇帝积贮私财的内库。[1]  [2] 
白话译文
在大地上种植桑麻是为了给百姓提供生活之需。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桑植麻,纺织布帛,亦仅仅是为了能让自己生存下来。在保证自己衣食住行所必需之后,其余之物均作为赋税供奉给了皇上。国家制定两税法,本意是推行仁政,为民解忧。在实行伊始,明文规定税外不许滥加税目,如果有地方官敢不这样做,便以违法定论。天长日久,贪官污吏开始违法两税法统收钱帛,税外不加收的规定,又沿用旧制进行敲诈勒索。为了加官进爵,不分冬春地搜刮钱财。丝织的绢帛还没有成匹,蚕茧缫出的丝还未满一斤,里胥就来催逼我们缴税了,并声明不许任何人怠慢延迟。岁暮时节,天气奇寒,阴风怒号,席卷着破败的村落。夜已经很深了,烟火早已熄灭,大雪纷纷扬扬。小孩衣不蔽体,老人通体冰凉,瑟瑟发抖。悲愤、寒气全都化作了无名的辛酸。昨日因去补缴尚未纳完的税金,得以有机会看到官库里的情况。库中丝织品堆积如山,丝絮飘飘有如天空中厚厚的云层。这些都是贪官们巧立名目搜刮来的民脂民膏,美其名曰“羡余物”。贪官们强夺我们老百姓的衣食,买来了朝廷对他们的恩宠。殊不知,这些宝贵的布帛,一旦进入了宫中宝库,就永不得见天日,经年日久,最终也就化作了灰尘。

诗人白居易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查看详情>>

诗人白居易作品: 《郭虚舟相访》 《早兴·晨光出照屋梁明》 《思子台有感二首》 《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居》 《酬思黯相公晚夏雨后感秋见赠》 《哭刘尚书梦得·今日哭君吾道孤》 《醉后题李马二妓》 《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宿东亭晓兴

古诗《重赋》的名句翻译赏析

《重赋》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