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饯李九时毅赋得南楼月》鉴赏

朝代:元代诗人:揭傒斯古诗:重饯李九时毅赋得南楼月更新时间:2021-02-15
诗一开始便紧紧捕捉住月亮以切题,用“娟娟”、“晃晃”两个词,一以形容月亮的明媚娟秀,一以形容月亮的光明闪烁,把月亮的形态包含殆尽。然后,诗扣紧观月的场地,依时序先后、即目所见而展开。月亮升起来了,照耀着武昌城外的古代战场堡垒,在成片如烟似雾般的树林上空缓缓而上,一派清澄透亮。这两句写近景,以下便把视野竭力放开,加人想象。月光如水,寒气逼人,仿佛与广阔无垠的云梦泽水相连,又与南方苍梧等名山巨岭相接。
在这样的境地中,诗人与朋友坐在南楼上,眼见月亮越升越高,仿佛正向南楼逼近,但因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对此大好河山却无心观赏,饮着酒却无法销愁。时间悄悄逝去,不知不觉,已经是夜深了。露宿野外的大雁,已入睡乡,一动也不动,寒霜凝结在它们的背上,泛出一层银色。树梢的水汽在慢慢团聚,从枝叶上一滴滴往下掉着,显得格外凄清幽静。诗人由此而想到,如此良夜,留人不住,没过多久,好朋友就要离开了,明晚的月色中,他又不知泊舟何处,默默地对着月亮想念我。那时候,月亮虽然还是同一个,但人已经不在一起了。想到这些,怎么能不令人悲伤。
末两句与题饯别呼应,说李时毅是同南昌去,不久又要赴归州任所,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诗仍用“照”字贯联,使全诗无处无月,将月与情、与景密切关合糅杂在一起,并把归程的“归”与地名归州之“归”参差句中,相映成趣。
全诗寄托了一片诚挚的友情与依依惜别的惆怅,全用冷色调,以月始终贯之,把月与情、景紧密结合,融化无痕,显得格外深沉。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是元代诗人揭傒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的是近景,有把橹的船家和江面的雨;颔联写连绵起伏的青山,沙滩上有两位闲聊的老人;颈联以听觉感受为主,江上歌声答和回荡,船头雨声淙淙;尾联写诗人推开船篷看去,是一片乡野与飞翔的白鸥,体现了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全诗不首一典,紧扣题“触目”二字,就眼前景色,信笔一一收入诗中,清旷通灵,味隽意永。数语之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远有近,以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新可爱的水墨图,平淡中泛漾着浓郁的水乡气息。
揭傒斯年轻未仕时,曾出游汉、湘一带。此诗即是诗人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五月游历中所作,时揭傒斯旅居武昌。

诗人揭傒斯资料

鉴赏作者揭傒斯

揭傒斯(1274年6月10日-1344年8月19日),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江右人。家贫力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佑初年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 查看详情>>

诗人揭傒斯作品: 《送袁先辈之旴江》 《沈逸人东观招饮山馆》 《女儿浦歌·女儿浦前湖水流》 《刘承旨父大司徒邢国公庆九十应制》 《潇湘八景图卷·平沙落雁》 《题信上人春兰秋蕙》 《新安许氏兰秀轩》 《南康夜泊闻庐阜钟声》 《自盱之临川早发》 《春日杂言·五岁能读书

《重饯李九时毅赋得南楼月》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