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立秋》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施闰章古诗:舟中立秋更新时间:2020-10-18
注释
1、年光:时光,岁月。
2、“时事”句:谓由于死读诗书,因而拙于应付此事。
3、军储:军队的储粮。岭海:指两广。因地处五岭以南,临近南海而地处偏僻。
4、洊(jiàn)饥:连续多年的饥荒。有岁:好年成。
5、棹(zhào):船桨,借指船。西畴(chóu):指西边的田野。
白话译文
人老了,总是害怕听到别人说秋天到了,时光像水一样的不舍昼夜的流逝。
乌云笼罩,岸边的小草显得很低沉,大雨催乱了滩水边上的小船。
因死读诗书,应付繁忙的政务很拙劣,此时还要为两广军队的储粮发愁。
连续多年的饥荒终于在今年有了好收成,依靠着船桨望着西边的田野。
中国古代向有“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训》)的传统。“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楚辞·九辩》),秋季“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万物凋零,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很容易引起人的伤感情绪。而此时诗人以垂老之年,又心怀忧愁,于旅次舟中恰逢“立秋”之时,就更要产生类似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的“悲愁”之意。故首联自然地发出“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的慨叹。诗人怕“立秋”的心态是与次句紧密联系的:“年光逐水流。”此句同其《江月》“少壮随波去”一句意思相同,都是感叹光阴虚度,无所作为,既是即景抒怀,又是暗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之典故,但人若不知此典,并不妨碍对诗意的理解。这就是“用典如水中著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袁枚《随园诗话》卷七),“无填砌痕”(同上卷六)之妙。
颔联乃承首联“秋”意描绘所见景物,使“秋”意具象化:“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这是一幅阴晦凄冷的秋意图。前句写远处:阴云低垂,笼罩着江岸衰草。后句写近处:秋雨急落,打乱了江滩泊舟。江岸与江滩连成一片,构成“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荒凉萧杀的境界。王士稹评施闰章五言近体诗句不愧《古诗十九首》之“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见《池北偶谈》),此联庶几近之。这境界正是诗人于《江月》中所说“关河行路难”的生动写照。“阴云”、“急雨”为诗人带来的不只是旅途上的艰难,更给诗人增添了心境上的凄苦、紊乱。诗人的主观心境与自然之境在愁苦、紊乱的情调上已融成一片;或者说,客观之境被涂抹上主观的凄苦色调。
客观自然之境固然使诗人愁苦,但根柢在于清初的社会现实令诗人忧虑。颈联乃直接抒发此意:“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前句一面在为自己所读“诗书”拙于应付“时事”而遗憾,一面则是反衬清初社会“时事”之黑暗非个人力量所能改变。后句写“岭海”即两广之地因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还未平定而进行军事储备,令人发愁。这又反映了清初社会动乱之现实。这更是诗人之所以忧虑也。
诗人由于忧虑深重、心情压抑已极,乃寻求自我排遣,自我慰藉,以求从此时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于是有了尾联所写的情景,尾联首句所写与其说是事实,不如说是诗人真诚、美好的愿望,即希望在经历多年灾荒之后,今年能化凶为吉,有个丰收的年成。正因为有这样的愿望,诗人才有“倚棹望西畴”之举动。诗人倚靠着船舱,望着西岸的田野,充满了期待、渴望,他分明把百姓温饱、国家富足之实现寄托于“西畴”之中了。尾联出现的诗人形象无疑是令人感动的。
诗虽然仅仅写作者自己在立秋时的感怀,然透过他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反映了清初的种种社会问题,表现了诗人感念时事、关心民瘼的精神,因而,此诗超越了一般的感时抒怀之作。

诗人施闰章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施闰章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 查看详情>>

诗人施闰章作品: 《九华山·山到东岩好》 《漫兴绝句·舟人谁辨皖公山》 《官庭草·江声到枕客心违》 《寄哭吴自明·诗篇海岱记相于》 《禾中李山颜将南还有作》 《湘中怀舍弟闰严》 《金明寺放生池》 《修复依仁斋纪事》 《为蔡大美悼令子须才》 《东郡道中·马蹴黄尘起

《舟中立秋》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