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百战奇略 > 第三卷 > 势战

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第三卷势战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是明代军事著作,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明弘治十七年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李赞,称该书是“极用兵之妙,在兵家视之。

《百战奇略》章节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势战

书籍:百战奇略章节:第三卷更新时间:2018-05-05
【原文】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①晋武帝②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③、杜预④、张华⑤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⑥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⑦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⑧,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居其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⑨,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⑩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⑾,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能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⒀,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⒁,径造⒂秣陵⒃,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⒄

【译文】
大凡作战中所说的“势”,就是利用击敌的有利态势的问题。趁敌人出现的败灭趋势,我军不失时机地发动攻击,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诚如兵法所说:“要利用有利态势击破敌人。”晋武帝司马炎秘密制定一个灭亡吴国的战略计划,但交给朝臣讨论时,多数人的主张与帝意相违。唯有羊祜、杜预和张华的看法与武帝意图相合。征南大将军羊祜病重时,曾向武帝举荐杜预代替自己职务;待到羊祜一死,晋武帝便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督统荆州一切军务。杜预奉命到镇后,修缮兵器铠甲以搞好战备,加强部队训练以显扬武威。他在选拔精锐部队大败吴国西陵都督张政之后,就向晋武帝请示大举伐吴的日期,武帝回复说等到明年再考虑大举攻吴之事。为此,杜预再次上表申述己见说:“凡事都要分析比较它的利害得失,现在攻吴之举,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结局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朝臣们说吴国败亡的形势还没有到来,(他们所以这样说,)只是因为灭吴之决策不是出于他们的谋划,胜利后的功绩也不能归于他们本身,且又都羞于承认自己原来意见的错误,所以至今仍然固执己见而反对伐吴。往昔汉宣帝在朝臣讨论赵充国关于在羌族地区实行屯田戍边的奏章时,经反复比较而采纳了充国的建议后,严厉批评了那些参与讨论而持反对意见的大臣,迫使他们各个都叩头请罪。宣帝这样做为的是杜绝那些固执异说的反对者。自入秋以来,伐吴之事已经逐渐外露,倘若中途停止而拖延进攻时间,那么,吴国皇帝孙皓因担心被伐而想出对策来,或如迁都武昌,增修江南城防设施,疏散城镇居民,将会给我们造成城镇不可攻拔,野外无所掠获的被动局面,一旦吴国把大批舰船集中到夏口对我进行防御,那么,明年伐吴的计划或许就落空了。”就在晋武帝与中书令张华下围棋兴致正浓之时,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张华立即推开棋盘拱手向武帝说:“陛下英明伟大,战无不胜,国家富饶,兵力强大;吴王孙皓荒淫暴虐,滥杀贤能之人,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将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平定吴国。”晋武帝听后,就批准了杜预的建议。杜预于是把部队集中到江陵,并派周旨、伍巢等将率军乘船夜渡长江以袭击乐乡;晋军沿途多插旗帜,点火于巴山之上,出击其要害之地,从心理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俘虏了吴军都督孙歆。晋军在平定了长江上游地区后,从湘江以南至交州、广州的广大地区的吴国州郡,都望风不战而降,杜预则亲执符节宣读皇帝诏书,一一加以安抚。在晋军众将举行会议时,有人提出说:“已据江南百年的吴国敌寇,是很难一下子把它完全战胜的。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经开始,疫病将要流行。因此,我们应当等到冬季到来之时,再大举进攻吧。”杜预则坚定地回答说:“从前燕国大将乐毅凭借济西一战,而一鼓作气地吞并了齐国。现在,我军已经声威大振,对敌进攻如同刀劈长竹一样,数节劈开之后,其余的就会迎刃而解,再也用不着费力了。”于是,杜预指挥众将率军直趋吴国京都建业,沿途所过城镇的吴军,无不束手就降,结果活捉了孙皓,平定了吴国。

【解析】
本篇以《势战》为题,旨在阐述充分利用有利态势击敌的问题。它认为,作战上所讲的“势”,就是利用击敌的有利态势问题。只要抓住敌人可被击败的有利态势,不失时机地进攻之,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因此,本篇这里所讲的“乘势”问题,从作战指导的角度看,乃是一个如何正确选择战机的问题。作战时机,特别是战略决战时机,选择得是否恰当有利,将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所以,正确选择战机问题,历来是为兵家所极其重视和把握的问题。西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灭吴战争,就是充分利用有利态势,不失时机地发动进攻而取得决战胜利的典型战例。司马炎(司马懿之孙)于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取代曹魏建立西晋以后,为了实现灭吴统一全国的宏图大略,他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经过十余年的稳步发展,使西晋一跃而成为当时“国富兵强”(见《晋书·杜预传》)的中原大国了。相反,地处江东的吴国这时在昏君孙皓的残暴统治下,却呈现出“吴之将亡,贤愚所知”(见《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的衰败局面。晋武帝司马炎正是在这样对已极为有利的形势下,及时采纳了镇南大将军杜预、中书令张华等人建议,派遣大军对吴国发动战略进攻而取得决战胜利的。此役晋在作战指导上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能从敌我双方情况和地理条件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见《资治通鉴·魏纪十·元帝景元三年》)的正确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吴国日趋衰败的有利态势和长江顺流而下的有利条件,以二十万大军兵分六路齐进,给吴军造成不可阻挡的“破竹”之势,从出兵到占领吴都建业,仅四个月时间,就灭亡了吴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注释】
①因势破之:语出《三略·上略》。②晋武帝:即司马炎。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他取代曹魏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③羊祜:西晋大臣。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字叔子。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仆射,曾参与谋划灭吴。他出镇襄阳十年,都督荆州诸军事,开屯田,修兵甲,储军粮,为其后一举灭吴打下了基础。④杜预:西晋大将,著名学者。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元凯。晋武帝时,为羊祜所举,祜卒后,代镇襄阳,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因灭吴有功,封当阳县侯。他博学多才,尤善谋略,时有“杜武库”之称。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孙子兵法注》等。⑤张华:西晋大臣。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字茂先。晋初任中书令,力排异议,支持武帝司马炎灭吴计划。灭吴后,受封广武县侯。⑥赵充国所上事:赵充国,西汉大将,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字翁孙。熟悉匈奴和羌族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袭扰,勇敢善战,因战功卓著而任后将军。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在与羌族先零部贵族斗争中,曾多次上书提出屯垦戍边的建议,所谓“赵充国所上事”即指此。赵充国每次上书,宣帝都召集大臣讨论,开始,赞成者只有十分之三;中间,增至十分之五;最后,增至十分之八。对此,宣帝下诏责问原先持反对意见的人,迫使他们叩头请罪。事见《汉书·赵充国传》。⑦孙皓:三国时吴国最后一个皇帝。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即帝位后,专横暴虐,奢侈荒淫。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六路出兵攻吴,翌年三月,晋军攻入吴都建业,孙皓投降称臣。⑧武昌:吴江夏郡治所,位于今湖北鄂城。⑨夏口:古地名。位于今湖北武汉对面。⑩枰(píng):棋盘。⑾乐乡:位于今湖北江陵西南。⑿交、广:即交州、广州,相当于今广西、广东大部。⒀乐毅藉济西一战: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打齐国,于济西(古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大败齐军,并乘胜追击,攻占了齐都临淄。事见《史记·乐毅列传》。⒁群帅: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郡帅”,今从王本。⒂径造:直往。⒃秣陵:晋以建业(今江苏南京)为“秣陵”。⒄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杜预传》。

势战相关文章

  • 鄙人学盖》原文翻译 - - 《郁离子》卷七 - - 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为桔槔,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而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郁离子见而嗟之曰:&ldquo...
  • 第二十一回 管夷吾智辨俞儿 齐桓公兵定孤竹》原文翻译 - - 《东周列国志》上卷 - - 话说山戎乃北戎之一种,国于令支,亦曰离支。其西为燕,其东南为齐鲁,令支界于三国之间,恃其地险兵强,不臣不贡,屡犯中国。先时曾侵齐界,为郑公子忽所败。至是闻齐侯图伯,遂统戎兵万骑,侵...
  • 族姓的家谱》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季氏 - - 这个思想,向大的方面演变,成为国际政治哲学。小则个人家族方面也有这种精神。我们中国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谱,又名家乘。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看到过,但是我很幸运的...
  • 无所住心》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颜渊 - - 有些人用不着读书,从一些现象,就可以把人生看得很清楚。只要到妇产科去看,每个婴儿都是四指握住大拇指,而且握得很紧的。人一生下来,就想抓取。再到殡仪馆去看结果,看看那些人的手...
  • 跳神》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300篇 - - 济俗:民间有病者,闺中以神卜。倩老巫击铁环单面鼓,娑婆作态,名曰“跳神”。而此俗都中尤盛。良家少妇,时自为之。堂中肉于案,酒于盆,甚设几上。烧巨烛,明于昼。妇束短幅裙...
  • 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五节》原文翻译 - - 《孟子》尽心章句 - -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
  • 公孙丑章句上·第八节》原文翻译 - - 《孟子》公孙丑章句 - -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
  • 道经·第二十三章》原文翻译 - - 《道德经》道经 - -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
  • 表第三·诸王表》原文翻译 - - 《元史》150章 - - ◎诸王表
  • 真德秀传》原文翻译 - - 《宋史》450章 - - 真德秀字景元,后来改景元为希元,是建州浦城人。他四岁的时候开始读书,记性及悟性都很好,能做到过目成诵。十五岁的时候失去父亲,由母亲吴氏独力抚养。同郡的杨圭发现真德秀为可塑...
  • 地理一》原文翻译 - - 《旧唐书》50章 - - 王者司牧黎元,方制天下。列井田而底职贡,分县道以控华夷。虽《皇坟》、《帝典》之殊涂,《禹贡》、《周官》之异制,其于建侯胙土,颁瑞剖符,外凑百蛮,内亲九牧,古之元首,咸有意焉。然子...
  • 周舍传》原文翻译 - - 《南史》100章 - - 周舍字升逸,幼年聪明,周..感到他很奇异。临终的时候对他说:“你别担心不会富贵,只是需要用道德加以统率。”年长以后十分博学,尤其精于义理,关于诵读诗书,音韵清雅。二十...
  • 室韦传》原文翻译 - - 《隋书》150章 - - 室韦是契丹族的一个部落,住在南部的叫契丹,住在北部的叫室韦。 室韦又分为五个小部落,互不统一。 这五个小部落是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 五个部...
  • 胡国珍传》原文翻译 - - 《魏书》150章 - - 胡 国珍,字世玉,安定临泾人。祖胡 略,任姚兴渤海公姚逵平北府谘议参军。父胡 渊,赫连屈丐给事黄门侍郎。世祖攻克统万,姚渊以归降的功劳被赐爵为武始侯。后拜河州刺史。 胡 国...
  • 《梁书》简介》原文翻译 - - 《梁书》50章 - - 《梁书》唐·姚思廉 撰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
  • 谢玄传》原文翻译 - - 《晋书》100章 - - 谢玄,字幼度。年少时便聪慧过人,与堂兄谢朗皆为叔父谢安所器重。谢安曾训诫约束子侄们,说:“你们怎样参与世事,而且做得让人满意?”众子侄都不知如何回答。谢玄答道:&ldq...
  • 风论篇》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素问篇 - - 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
  • 韦庄的唐诗大全》原文翻译 - - 《全唐诗》700章 - - 卷六百九十七 卷697_1 《上元县(浙西作)》韦庄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 有国有家皆是梦, 为龙为虎亦成空。 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 止竟霸图何物在,石麟无主卧...
  • 司空曙的诗》原文翻译 - - 《全唐诗》300章 - - 卷二百九十三 卷293_1 《送郑明府贬岭南》司空曙 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 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 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 莫畏炎方久,年年雨露新。 卷293_2 《寄卫明府常见...
  • 钓樟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木部 - - 楠 释名 气味 (楠材)辛、微温、无毒。 主治 1、足部水肿。削楠木、桐木煮水泡脚,并饮此水少许。每日如此,直至病愈。 2、心胀腹痛,不得吐泻。取楠木削三、四两,加水三升,煮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