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反经 > 下卷 > 天时

反经

《反经》下卷天时

《反经》是一本实用性韬略奇书,由唐代赵蕤所著。它以唐以前的历史为论证素材,集诸子百家学说于一体,融合儒、道、兵、法、阴阳、农等诸家思想,所讲内容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等各种领域,并且还能自成一家,形成一部逻辑体系严密、涵盖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为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是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反经》由唐人赵蕤著,具文学、史料、镜鉴三重价值。原名《长短经》,有是非、得失、长短、优劣的意思。

《反经》章节目录: 《上卷》 《下卷

天时

书籍:反经章节:下卷更新时间:2020-01-20
孙子曰:“二曰天时。天时者,阴阳、寒暑,时节制也。”《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人也。”太公曰:“天文三人,主占风气,知天心去就。”故《经》曰:“能知三生,临刃勿惊,从孤击虚,一女当五丈夫。”故行军必背太阴、向太阳,察五纬之光芒,观二曜之薄蚀,必当以太白为主,辰星为候。合宿,有必斗之期;格出,明不战之势。避以日耗,背以月刑。以王击囚,以生击死,是知用天之道,顺天行诛,非一日也。

若细雨沐军,临机必有捷;回风相触,道还而无功。云类群羊,必走之道;气如惊鹿,必败之势。黑云出垒,赤气临军,六穷起风,三刑起雾,此皆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若烟非烟,此庆云也;若星非星,此归邪也;若雾非雾,此泣军也;若雷非雷,此天鼓也。庆云开,有德;归邪,有降人;泣军,多杀将;天鼓,多败军。是知风云之占,岁月之候,其来久矣。

故古者初立将,始出门首建牙之时,必观风云之气。

(诸谋立武事,征伐四方,兴兵动众,忌大风雷雨,阴不见日。辰午酉亥,自刑之日。夫牙旗者,将军之精。凡竖牙旗,必以制日。制日者,谓上克下也。初立牙门,禡之曰:“两仪有正,四海有王,宝命在天,世德弥光。蕞尔凶狡,敢谋乱常,天子命我,秉钺专征。爰整其旅,讨兹不庭。夫天道助顺,神祗害口,使凶丑时歼,方隅聿清。兵不血刃,凯归上京。神气增辉,永观厥成。实正直之赖,凡乃神之灵,急急如律令。”凡气初出如甑上气,勃勃上升,气积为雾,雾为阴,阴气结为虹霓,晕珥之属。凡气不积不结,散漫一方,不能为灾。必和杂杀气,森森然疾起,乃可。论占,常以平旦、下晡、日出没时候之,期内有风雨,灾不成也。)。若风不旁勃,旌旗晕晕,顺风而扬举,或向敌终日,军行有功,胜候也。

(凡军上气如山堤上林木,不可与战;在吾军大胜。或如火光,亦大胜。或敌上白气粉拂如楼,缘以赤气者,兵劲不可击;在吾军必大胜。或敌上气黄白厚润而重者,勿与战。或有云广如三匹帛,前后大军行好。遥望军上云如斗鸡,赤白相随,在气中得天助,不可击。两军相当,上有气如蛇,举头向敌者,战必胜。凡军营上有五色气,上与天连,此应天之军,不可击。有赤黄气干天,亦不可攻。或有云如日月,而赤气绕之,如日晕状,有光者,所见之地大胜,不可攻。敌上气如口状,其军不可攻。此皆胜气也)。

若逆风来应,气旁勃,牙扛折,阴不见日,旌幡激扬,败候也。

(若云气从敌所来,终日不止,军不可出,出则不利。若风气俱来,此为败候,在急击也。凡敌上气色如马肝,如死灰,或类偃盖,皆败征也。或黑气如坏山,随军上者,军必败。或军上气昏发,连夜照人,则军事散乱。或军上气半,而一绝一败,再绝再败。在东发白者,灾深。或军上气五色杂乱,东西南北不定者,其军欲败。或军上有赤气炎炎降天,将死众乱。或军上有黑气如牛马形,从气雾中下渐入军,名曰天狗下食血,败军也。或有云气盖道、蒙蔽画冥者,释炊不暇熟,急去,此皆败候也。)

若下轻其将,妖怪并作,众口相惑,当修德审令,缮砺锋甲,勤诚誓士,以避天怒。然后复择吉日,祭牙旗,具太牢之馔,震鼓铎之音,诚心启请,以备天问,观其祥应,以占吉凶。若人马喜跃,旌旗皆前指高陵,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音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持以安于众心,乃可用矣。

虽云任贤使能,则不占而事利;令明法审,则不筮而计成;封功赏劳,则不祷而福从;共苦同甘,则犯逆而功就。然而临机制用,有五助焉:一曰助谋,二曰助势,三曰助怯,四曰助疑,五曰助地。此五者,助胜之术。故曰:“知地知天,胜乃可全。”不可不审察也。

天时相关文章

  • 文启》原文翻译 - - 《六韬》武韬 - -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皆得。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而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
  • 疾病死丧》原文翻译 - - 《幼学琼林》卷三 - - 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问人病曰贵体违和,自谓疾曰偶沾微恙。罹病者,甚为造化小儿所苦;患病者,岂是实沈台骀为灾。病不可为,曰膏肓;平安...
  • 文化复兴运动》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泰伯 - -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这里讲到文化的重整,等于我们现在讲文化的复兴。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回到鲁国,开始整理文化。因为时代的盛衰演变中,文化永远是走在最前面,周代王...
  • 尽心章句上·第三十四节》原文翻译 - - 《孟子》尽心章句 - -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 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六节》原文翻译 - - 《孟子》尽心章句 - -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 第五十八回 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原文翻译 - - 《红楼梦》前60回 - - 话说他三人因见探春等进来,忙将此话掩住不提。探春等问候过,大家说笑了一回方散。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许筵...
  • 夜战》原文翻译 - - 《百战奇略》第三卷 - - 【原文】凡与敌夜战,须多用火鼓,所以变乱敌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备我之计,则胜。法曰:“夜战多火鼓。”①春秋越伐吴②,吴人御之笠泽③,夹水而阵。越为左右二军④,乘夜⑤或...
  • 大荒南经》原文翻译 - - 《山海经》海经 - -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
  • 半择迦》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50章 - - 《大般若经》云:梵言“扇搋半择迦”,唐言黄门,其类有五:一曰半择迦,总名也,有男根用而不生子;二曰伊利沙半择迦,此云妒,谓他行欲即发,不见即无,亦具男根而不生子;三曰扇搋半择...
  • 道经·第三十二章》原文翻译 - - 《道德经》道经 - -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 志第三十六·礼十四》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谒祭陵庙 忌辰 受蕃国王讣奏仪 为王公大臣举哀仪 临王公大臣丧仪中宫为父祖丧仪 遣使临吊仪 遣使册赠王公大臣仪 赐祭葬 丧葬之制碑碣 赐谥 品官丧礼 士庶人丧礼 服纪  ...
  • 翟守素传》原文翻译 - - 《宋史》100章 - - 翟守素,济州任城人。父亲翟溥,为后晋左司御率府率。翟守素因父亲官职之故任殿直,历后汉、后周,升为供奉官,管领承天军使。宋乾德年间,他为引进副使,跟随王全斌伐蜀,以来回奔跑报告军...
  • 韩建传》原文翻译 - - 《旧五代史》50章 - - 韩建,字佐时,许州长社人。父亲韩叔丰,一生任牙校。当初,秦宗权盘踞蔡州时,招聚亡命之人,韩建在其中做军士,接连升至小校。唐朝中和初年,忠武监军杨复光在蔡州起兵,秦宗权派他的将领鹿...
  • 刘知俊传》原文翻译 - - 《旧五代史》50章 - - 刘知俊,字希贤,徐州沛县人。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潇洒无拘胸有大志。开始时事奉徐州统帅时溥,担任列校,时溥很器重他,后来因为勇敢和才略而被嫉妒。唐朝大顺二年(891)冬天,率领部下两...
  • 达奚长儒传》原文翻译 - - 《隋书》100章 - -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地人。 祖父达奚俟,西魏定州刺史。 父亲达奚庆,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长儒小时即有节操,胆略过人。 十五岁,袭爵为乐安公。 西魏大统中(535~551),开...
  • 蛮传》原文翻译 - - 《南齐书》100章 - -   蛮人的种类繁多,语言不一,依山谷而居,分布于荆、湘、雍、郢、司等五州境内。宋朝曾封西陽蛮梅虫生为高山侯,田治生为威山侯,梅加羊为扌干山侯。太祖(萧道成)即位后,有关部门奏...
  • 武帝纪第一》原文翻译 - - 《三国志》50章 - - (曹操) 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 东汉桓帝在位时,曹腾任中常侍大长秋,封为曹亭侯。他的养子名曹嵩,继承了他的封爵,曾官至太尉,但没有人知道...
  • 魏世家》原文翻译 - - 《史记》50章 - - 魏国的祖先,是毕公姬高的后代。 毕公姬高与周王室同姓。 武王伐纣后,姬高被封在毕,于是以毕为姓。 他的后史记代断绝了封赐,沦为平民,有的住在中原,有的流落夷狄。 他的后代子孙叫...
  • 无名氏的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800章 - - 全唐诗卷七百八十五 卷785_1 《明月湖醉后蔷薇花歌》无名氏 万朵当轩红灼灼,晚阴照水尘不着。 西施醉后情不禁, 侍儿扶下蕊珠阁。 柔条嫩蕊轻wV鳃,一低一昂合又开。 深红浅绿状...
  • 蚕豆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谷部 - - 蚕豆  释名 胡豆。 气味 甘、微辛、平、无毒。  主治 快胃,和脏腑。